顯示文章

這裡允許您檢視這個會員的所有文章。請注意, 您只能看見您有權限閱讀的文章。


文章 - slime

頁: [1] 2 3 ... 56
1
我是設定了 兩個WAN Gateway 的靜態路由 一個 NAT Gateway的靜態路由
然後在政策路由設定由 switch -> wan1 or wan2,分別設為兩條線路的Gateway

可以先把這些路由都拿掉試試看嗎?

以個人經驗會想這樣做:
1. LAN 端 IP 192.168.xx.xx / 24 , 無 Gateway (本來就不需要)
2. WAN1 端 IP 58.132.68.16 / 28 , Gateway 指向 ISP
3. WAN2 端 IP 59.186.96.64 / 27 , Gateway 指向 ISP
4. 只接 WAN1 線路, 測試看看連線是否正常, 包括 LAN -> WAN1 , 本機 -> WAN1 , LAN -> 本機
5. 只接 WAN2 線路, 測試看看連線是否正常, 同上
6. 同時街 WAN1 & WAN2 , 測試看看連線是否正常, 並使用 traceroute 確認目前走哪個 WAN (通常是只走 WAN1 )
7. 以上都通了才開始設定 policy route , 可以先從較簡單的, 例如:
dest port 80 走 wan2 , dest port 443 走 wan1
這樣連 http 與 https 就可以確認出來了


2
Linux 討論版 / Re: Linux CSS 問題
« 於: 2012-09-17 01:17 »
用同樣的瀏覽器嗎?

如果瀏覽器不同, 通常是表格邊界定義的問題, 可能要更詳細定義"框, 框外, 框內到內容, 內容間距"這幾個值.

3
是啊 我是用VMWare
我下grep eth的指令出現的就是我附件圖出現的那一行而已
這就表示我驅動未載入囉@@?
有載入啊, 只是 lsmod | grep eth 沒看到, 那用 dmesg , lspci , lsmod 看看.

是啊 我是用VMWare
我下grep eth的指令出現的就是我附件圖出現的那一行而已
這就表示我驅動未載入囉@@?
至於 dmesg | less 是不是需要看哪些關鍵的字句呀
比如說 要找到我的網卡是否disabled
因為看到一串訊息都是
pci  0000:00:xx.x PME surported from D0 D3hot D3cold
pci  0000:00:xx.x disabled
諸如此類的

因為不知道您先限定找 eth 的用途, 哪一方面的 disabled ?
所以只能說, 依不同的功能用不同的指令去查看看吧:
dmesg : kernel 載入的相關訊息
lsmod : 列出 module 型式的驅動程式
lspci : 列出 pci / agp 等設備清單
ifconfig : 列出網路卡的設定


4
依程式運作的順序
1. kernel 載入網卡的 module 或驅動程式.
2. 有驅動後, 產生 ethx
3. 對 ethx 指定 IP 或其他網路設定.

而您下指令 grep eth , 是否有其他訊息呢?
如果有 -> 表示您的網卡不是用 e1000 驅動, 而是用其他驅動程式.
(剛看到圖了, 您的主機是用 PCnet/PCI II 79C970A 這個驅動程式(VMware?))
如果沒有 -> 可能驅動程式都尚未載入.

要進一步驗證的話, 可以先用 dmesg | less , 再用翻頁的方式人工找找看.

5

感謝 netman "按讚", 因為主題是同一個, 先一場就好了.... ^^!

(12 月底前會在台北, 偶爾回南部)

6
為什麼會先中斷呢? 因為我去吃午餐了....
因為到剛剛看起來都是一般人會想到的事情, 可是魔鬼就在細節裏, 以個人建議, 第二件事做完之後, 應該產出了相關的資料流, 特別是包括"人"的部份, 也要列入.

以社區大學報名為例, 人潮都擠在期末成果展(優惠期)與開學前, 如果只在這段時間增加人手, 則培訓成本太高, 找人不易, 錯誤率又高, 那怎麼辦?
只要透過區隔出資料, 在報名期間只處理報名最必要的"課程-選課-學員"基本資料, 而把學員通訊方式等次要資料留在之後補充輸入. 用這種方式, 資料庫相關結構沒改, 可是改了流程及程式權限, 工作人員負責報名(因為牽涉到錢), 另外請工讀生只負責輸入資料, 這些經驗可以省下辦公室不必要的成本, 就是 MIS 的價值所在.

所以第二件事的關鍵, 就是整個流程是否適當, 牽涉到人力配置, 也就是身為 MIS 不要只去看電腦, 而是成為建議管理階層的幕僚差異, 產出的相關流程, 也是做為將來擴充的文件參考.


由於有了第二件事設計好的流程, 接下來第三件事就是選擇工具了嗎? 還沒....接下來是: 評估資料量規模與欄位定義.
第一部份, 關於資料量規模, 仍會牽涉到流程的異動, 只是這流程在於跨年度, 跨期等, 例如一般公司行號有"月報表", "季報表"等產出, 社區大學每期要繳交資料給教育部/教育局/其他政府委辦的阿里不達的單位; 而規畫時就要考慮, 如何定義這些"期", 以及每期每種資料表的量, 還有相關資料成長量的預估, 最後是過期資料的規檔方式. 例如: 發票及帳務資料可能要保留 5~10 年, 可是訂單明細大概 2~5 年, 公司的營運擴充大概每年 10% , 這樣去計算出可能的資料量.
第二部份, 依照資料量大小, 考慮欄位定義的規模, 這也是可以累積經驗的地方, 欄位大小的地義與效率是有相關的, 為了彈性而加大欄位, 處理速度就會降低, 為了加快速度而減少欄位, 將來擴充性又可能不足; 另外則是關連式資料庫為了避免人為編碼失誤, 會加上系統編碼做為 PK , 如果 PK 大小定義不當, 將來要異動也不是很容易.


第四件事, 終於要回到"簡單說明資料庫與 Excel 應用的差異"了嗎? 還沒, 先來"選擇工具要考慮的點"這道前菜.

從第三件事大概可以知道資料庫的規模了, 接下來才開始要選擇工具了. 比如一般的記帳, 用 Google 文件或 Excel 簡單記一下, 可以知道口袋剩多少錢, 銀行存褶剩 5 位數(還是 3 位整數+ 2 位小數, 本人失業中, 歡迎贊助), 沒有太多流程, 只有一個人使用, 那大概大家都會選 Excel , 不過 Excel 是商業軟體, 所以要注意一下授權問題, 也可以考慮 LibreOffice 等軟體, 功能相近.
如果規模大一點呢? 用的人多一點呢? 這時候就開始出現差異了. (總算回到正題了)
Excel 原本設計是單人使用, 所以當第二個人開啟同一個 Excel 時, 會出現"唯讀", "再通知"等訊息. 如果是關聯式資料庫, 通常已經有"鎖定記錄(Record Locking)"的設計, 只要使用者不是修改同一筆資料, 都可以各自作業.

接著, 回到第二件事設計出來的流程, 要產出的東西有多少呢? 如果需要彈性, "合併列印"可能比較好改, 如果都很固定但大量, Access 的"表單/報表"可能比較適合.

再來, 又是使用者的問題了, 要怎麼控制輸入的資料呢? 在 Excel 可以用鎖定等方式, Access 則是可以透過表單設計加上限制, 更大型的 SQL 資料庫通常透過前端程式(如 asp.net , php )加以控制.


第五件事, 剩下行政工作啦, 我要跟大家收錢了.... 才不只行政工作, 還包括程式驗證啦, 除錯啦, 寫教育訓練手冊啦, 開發票啦, 這樣才能收錢啊....不過這個在很多程式開發的文件都有提, 我就不寫了.

寫到這邊, 大概一堆人會覺得被騙了, 我的標題是在"應用"啊, 如果只看資訊工具或技術, 就是一個 IT 人員, 而這東西要如何應用, 能發揮效益, 才算 MIS 人員哦, 要再進階到 CIO , 就要再深入到人的管理及公司成本的考慮了.

大概簡單寫到這邊, 大家可以想想看, 其實從會計開始, 稽核成了公司管理的一道關卡, 而許多資料電腦化之後, 雖然有"資訊人員", 可是公司有"資訊化"了嗎? 還是把電腦當上網機+遊戲機+打字機用而已呢?

7

昨天(9/12)到某社區大學協助撈資料給教育局, 就討論過程中有關使用資料庫與 Excel 的應用, 做了一點小比較.


不管是 Excel, Access, 或是 SQL Server 等"工具", 都是協助使用者"記錄", "描述性統計"等用途. 所以建議第一件事: 關掉電腦, 先構思自己要存放的資料規模.

例如: 我個人曾經以 Access 寫過選課系統, 大概幾萬人與幾十萬筆選課資料, 規模跟在公司跑每天數百筆訂單, 數萬項商品差很多, 可是基本原理是雷同的: "人/廠商", "課程/商品", "選課/下訂", "成績通過/驗收入庫", "退選/退貨", "預約選課未繳費/下訂後未出貨不付款".

所以第一件事, 先想想從輸入到輸出, 總共用到哪些資料, 先整理一份草稿. 如果是現有的文件, 也開始收集使用的文件樣本.

(好像忽略了 Excel ? Excel 是"試算表"軟體, 所以已經規劃好"工作表", "欄", "列"等空間, 與資料庫是由設計人員規劃需要的欄位, 使用上有所不同.)


第二件事, 則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份是配合工作流程, 重新檢視輸入到輸出的步驟, 這也是之後的使用者, 與規劃人員需要討論, 每一種資料的重要性, 以及各資料欄位間的"關連性"; 第二部份, 則是將資料關連性與重複性, 透過正規化的方式, 設計出合適的資料表.

這邊就是有經驗的規劃人員, 要與一般使用者溝通, 才能確保將來規格的正確性. 也是 Excel 與資料庫會有技術性差異的地方. 因為 Excel 已經有規劃好的表格呈現方式, 所以要定義資料, 也需要符合表格的設計, 當有資料關連性時, 需要透過 vlookup/hlookup 等函式來連結. 而目前常見的資料庫, 大多設計為"關連式資料庫"(以下以 Access 為例), 也就是可以依不同的"查詢"需求, 從各"資料表"撈取出資料, 再以特定欄位建立關連, 只要建立好之後, 以後無論資料規模如何異動, "查詢"都會依建立好的關連來處理. 而 Excel 若遇到資料規模增加, 則需要配合增加各欄的函式.

例如: 每天訂單有 6 萬項商品, 訂單需要記錄商品名稱, 以 Excel 需要在對應商品名稱的地方, 輸入 6 萬次 vlookup ; 如果公司規模更大, 則會超過 Excel 筆數限制, 而需要拆單, 會額外造成拆單存檔規則的變化, 以及將來若有改公式, 需要考慮異動範圍的狀況.
若是以資料庫處理, 建立的連結只有"商品編號對應商品名稱"一項, 筆數通常也較多, 檔案通常不用使用者顧慮, 但是公式異動仍是需要考慮的狀況.

8
很多公司都會有管理政策, 不想讓員工用公司內的電腦上 MSN , Facebook 等,
如果要買一台 L7 Filter 大概 5,6 位數的經費跑不掉, 可是公司內才不到 10 個人,
難到就沒有更經濟的作法嗎?

有啊, 不過 MIS/IT 人員要善用工具.

工具:
1. IP 分享器一台(至少有 port 過濾功能)
2. 內部 DNS 主機一台(以 Pentium !!! 等級 + 512M 架 Linux 即可, 這台順便當 NAS )

原理:
1. 上網最重要的是有 IP , 並透過 DNS 查詢到該網路主機的 IP .
2. 既然如此, 只要 DNS 回報無此 IP , Client 就無法向該主機連線了.

基本型實作:
1. 以 Linux 架設一台 DNS 主機(IP 為 192.168.1.1 )(技術部份省略), 並設定 Forwarder 到 ISP 的 DNS 主機(舉例: 中華電信為 168.95.1.1).
2. 將 IP 分享器設定: 只有 192.168.1.1 可以對外連線到 DNS .
3. 公司內的其他電腦, DNS 指向 192.168.1.1
這樣就可以做到在 DNS 主機上控管可以查詢的資料, 比如在 DNS 主機上設定:
檢視原始檔複製到剪貼簿列印關於
www.facebook.com A 127.0.0.1 

這樣公司內的電腦就連不上 www.facebook.com 了.

進階型實作:
不過各種色情(劃線)社群網站很多啊, 還有 Plurk, Twitter, 微博, balabala, 每一種都要去知道 Domain Name , 再一一列清單會不會太累了? 那就借用其他公司的服務吧. 有間 OpenDNS 公司有提供家用版的鎖定功能. (詳細說明請自行搜尋)
只要先申請好 OpenDNS 帳號, 設定一組 IP (通常是 WAN 端的 IP ), 再把公司內部的 DNS 主機, Forwarder 指向 OpenDNS , 這樣公司 DNS 內沒有防堵的, OpenDNS 上面會有第二層防堵, 就省事多啦.

不過這些都只是技術應用啦, 完整的管理還需要收服人心, 說服員工做事至少到及格程度, 不然大家都改帶智慧型手機上網, 這方法就無效了....

9
好快啊....(我都還來不及投啊....)
slime 不是在台南 XD

去年中跑到台北....現在屬於遊民狀態.... :p

10
好快啊....(我都還來不及投啊....)

11
工作機會 / Re: [徵才] 誠徵Linux測試工程師
« 於: 2012-08-29 01:35 »
我是疑心比較重啦....有兩個問題:

1. 查到的"緯創資通"工作都在汐止, 而您列的是內湖; 另外是以個人信箱收履歷而非公司信箱; 那這工作是緯創自己的? 或是委外的呢?

2. "由於新的案子要進來", 那案子結束之後呢? 公司是否有長期使用 Linux 的機會呢?

12
滿驚訝的,22"電視待機竟然要3.5w,是外接12v那種電源嗎?

環保綠能好習慣,省荷包又愛地球!!  :D

是的, 外接 12V , 變壓器比筆電還大那種.

(房東附的, 不過還有 RGB 可以給筆電外接看電影用)

13
怎感覺是跟中部某人一起團購的瓦時計呢    ;D ;D

沒錯....從對岸走私團購的.... :p

剛好週末房間要大掃除, 所以順便整理電線, 就順便測一下.

14
前陣子買了一台電力(耗電量)測試器, 身為週末沒有約會的宅男, 就來實測一下, 常用的家用IT設備, 在"無負載"(只有變壓器)之下的耗電量.

1. iBook G3 變壓器: 0.4W
2. 外接式 DVD (DVR-UEM16C)變壓器: 0.6W
3. 外接式硬碟(NST-D100)變壓器: 1.9W
4. ThinkPad X120e 變壓器: 0.2W
5. Toshiba R840 變壓器: 0
6. 飛瑞 A500 UPS (未開機): 0
7. 22" 液晶電視(未開機): 3.5W
8. 桌上型電腦(浩鑫SS31T)(未開機): 3.5W
9. 無線基地台(MB-1132)變壓器: 0
10. 手機電池充電器: 0.4W

測試之後, 就發現電視跟外接式硬碟耗電量比較大一點, 而依照個人生活習慣:
1. 在宿舍一定會開無線網路基地台, 耗電量也不大.
2. 外接式硬碟與光碟只有在備份或測試筆電需要使用.
3. 很少看電視.

而配合這樣的生活習慣, 就可以調整電力配置, 不太影響生活便利下, 稍微再省一點:
1. 電視即網樂通變壓器前面裝一個機械式開關, 看電視時才開機械式開關, 以一天看 4 小時, 一個月大約節省 3.5*(24-4)*30=2100 大約 2 度(8~15 元)
2. 把外接式硬碟跟光碟另外接一個開關. (因為用到時間不一定, 所以無法估計省電量, 但邏輯上是有省電)
3. 若是出門一整天或回老家(2 天以上), 就會把這些開關(不含冰箱)都關掉, 回老家的話會連同遙控器(電視, 冷氣, 網樂通)電池取出.
4. 每2~3個月定期用毛刷清潔插座, 由於灰塵累積太多, 還是會導電, 所以適當清潔, 可以降低短路失火的可能性.

既然對生活影響不大, 現有的環境可以適當調整延長線或開關的順序, 新購的延長線可以考慮直接購買有開關的款式, 減少火災風險及省電.

(另外關於冷氣, 冰箱, 洗衣機, 新購買的話請優先考慮變頻式)

(測試記錄)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5546475717752815077/BbVLBG?authuser=0&feat=embedwebsite

15
請問關於電腦主機後方的 eSata port
是不是買一條 eSata 對 SATA 的線
直接接上一般SATA HD或光碟機就能用了?

原則上是這樣沒錯.

不過通常還要處理電力問題, 以及注意一下規範上 eSATA 有比較好的接頭插拔次數及電磁防蔽等動作.

16
我並沒有找到類似 "freedos 1.0 (1.1)  是 16(十六)位元作業系統" 類似像這樣的"明確""字句"~
我前一篇PO文強調的就是要"明確的字句"~只是在官網和wiki我都"找不到"~只好嘗試問問看~

(以下為不明確的大腦記憶體謄錄到網路上, 無任何明示或暗示資料的正確性.)

有些東西不一定會有"明確的字句", 而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 是 16bit 或 32bit 對您的使用有什麼不同嗎?

回到 OS 本質:
1. CPU 資源管理
2. RAM 資源管理
3. 檔案系統管理
4. 提供基本函式庫(或中斷)供其他程式使用

維基有寫的是:
引用
大部分為DOS 家族所寫的程序可以在FreeDOS上有效運行。大部分類型的可執行文件已經被支持:
.COM可執行文件
標準.EXE16位DOS可執行文件
Borland的16位DPMI可執行文件

使用DOS 擴展器的32位DPMI可執行文件,

為什麼
引用
使用DOS 擴展器的32位DPMI可執行文件,
則跟 CPU 發展歷史有關, 早期的 CPU 8086/8088/80186/80286 可以定址到 1M , 而當初 IBM 規劃為 640K 主記憶體; 到 80386 開始, 在保護模式下可以定址到 4GB , 而當初規範出 3G 內為程式用, 3G 以上為其他使用(就是 XP 32 位元版會聽到的限制, 不過 3G 或 3.25G 或 3.5G 則依廠商稍有不同).

而 DOS 發展到 80286 時, 已經有 Windows 3.x , IBM OS/2 , 另外 Windows 95 也在準備中, 所以很少有人對 DOS 再去開發新功能. 基本上就會把 DOS 認定為 16bit 為主, Windows 95/98 則是底層仍保留 DOS 相容, 但以 32bit 程式為主(也就是為什麼需要 386 以上的機器).

大概的發展淵源是這樣, OS 是為了掌握硬體資源控制用的, 所以跟硬體發展要一起看, 才會知道這些特點或限制.

(以上為不明確的大腦記憶體謄錄到網路上, 無任何明示或暗示資料的正確性.)

19
雜七雜八 / Re: 剛剛接到詐騙電話
« 於: 2012-07-25 00:01 »
突然想惡搞看看:

哦, 不好意思我是同行, 用剛"摸"到的身分證買的, 不要說出去哦....

20
Defy 原廠MOTO的保固還有多久?

購買日期為: 2011/10/06 , 應該還有 2 個多月.
不過個人不太在意外觀, 所以沒有包膜, 四角有些磨損狀況.

21
這邊沒有機會, 所以改到拍賣網站了.

有:
MOTO XT532 雙卡手機
Benq 22" VA 面板螢幕
Toshiba R840 筆記型電腦
ASUS WL-520GC 無線分享器

覺得有需要的網友再以"本站簡訊"聯絡吧.

22
我要怎麼知道我的第三顆硬碟到底是sdc  還是sdc1!?

第三顆硬碟 -> sdc
第三顆硬碟的第一個分割區 -> sdc1


23
謝謝各位網友的意見,

原本只是在換工作的空檔, 進出股市比較頻繁, 想說來估算一下, 不靠薪水的話可能會需要多少錢來算看看.

不過我也才剛從單純買了領股利, 到去開了信用戶而已, 也還沒融資券過, 所以還需要多吸收一些 ^^

24
那報幾隻名牌吧  ;D

代碼: [選擇]
for f in 1 to 5
    printf ( int ( rnd() * 10000 ) ) ;
next f

好了, 絕對是"程式交易"

25
嗯嗯....

股市期貨程式交易, 無線有線網路再快, 也快不過一條內線....

26

1. 以個人生活費, 計算出每日必要的開銷, 以我個人大約是 $700 / 日

2. 但是股市並沒有每天交易, 平均一週只有 4 天有交易, 所以每天要有收入 ( $700 / 4 ) * 7 約 $1250 (概算)

3. $1250 是扣掉手續費跟證交稅之後, 所以股票本身淨值的收入大約要 $1500 . (註: 證所稅跟手續費是以股票點數計算, $250 大約是 40 點的交易)

4. 不是每天都有成交, 還有不小心失敗的時候, 如果一天成功, 一天失敗, 兩天未成交, 則每次成功交易需要 $7500 的淨額(失敗 -$1500 , 餘 $6000 / 4 才能平均每天有 $1500 )

5. 符合這些條件後, 才有機會靠股市維生, 如果還要有奢侈一點的消費, 再往上加吧....


27
大概對 Facebook 粉絲團認識之後, 接下來常見的問題是: 那公司/團體要不要成立粉絲團? 要不要官網?

這個問題, 我會建議: 看公司/團體的型式與規模, 分析適合的網路訊息, 再決定, 而且可以依情況調整.

例如: 跑單幫的代購客, 因為跑單幫, 產品訊息更新快, 照片多, 而代購規則少 -> Facebook 為主, 官網可有可無.
有實體產品的公司/工廠, 因為產品通常較固定, 更新訊息少, 需要較有系統地整理產品訊息及訂單等處理, 以官網為主, Facebook 可以做為新產品或活動介紹的輔助.

而 Facebook 粉絲團的管理員, 基本上一定是 Facebook 的個人身分, 由成立粉絲團的第一個人為必然的管理員, 再授權給"朋友"當管理員.

28
Facebook 內有三種"角色": 個人, 粉絲團, 社團.

一般人申請的帳號就是以個人身份申請, 而粉絲團及社團則是個人依不同的需要或目的而成立的頁面, 以資訊人員的習慣, 就是"群組"的功能, 為了群組設定不同權限 XD

個人帳號最大的特點: 1. 有朋友數 5000 上限, 2. 會有其他應用程式(如遊戲)訊息. 因為這兩個特點, 會造成加朋友並不是宣傳的好管道, 因為看到不必要的訊息太多, 反而容易被忽略.
而社團的特點, 是需要登入 FB 才能參與, 分享的訊息以整個社團成員都可以看到, 著重於有特定主題互相分享的虛擬聚會空間.
粉絲團則是可以選擇完全公開, 任何網友都可以看到, 不用先登入 FB , 而訊息會分為"官方(管理員)"與"其他民眾留言"兩種.

所以粉絲團跟社團, 這兩者雖然有點像, 但是以宣傳使用, 還是以粉絲團較佳.

29
目前數位相機已經很普遍, 但過去只有聽說"單眼"跟"數位"兩種, 最近越來越多種特殊分類, 有沒有覺得很亂呢? 因為我也被搞得很亂, 所以試著找些資料來分類, 如果有誤還請多指教.

從歷史來看, 以前的相機是以底片為儲存媒體(這用詞....), 大致上分為"單眼"跟"傻瓜". 所謂的單眼, 是有快門結構, 還有五菱鏡反射, 所以底片接收的光跟觀景窗是一樣的; 而鏡頭可以變動的焦距越廣, 品質通常也會變差, 所以會依不同需要, 選不同倍率的鏡頭, 確保品質水準. 而傻瓜相機是有獨立觀景窗, 且位置與鏡頭有偏移, 而透過紅外線或超音波測距離之後, 會自動對焦.

慢慢"數位化"之後, 連底片也被CCD/CMOS等感光元件取代了, 就是現在常說的"數位單眼(DSLR)相機(通常已簡稱單眼)"及"數位(傻瓜)相機". 由傻瓜相機演進為數位相機, 最大的差異是因為感光元件可以直接接受光源, 再顯示到螢幕, 也就不會有傻瓜(底片)相機觀景窗與相片位置偏移的問題. 不過也衍生感光元件持續曝光, 雜訊會越來越多的問題. 而單眼相機的架構改變較小, 平常仍可以透過光學觀景窗觀看, 或選擇用感光元件再顯示於螢幕皆可. 這時期大致上還是"(數位)單眼相機"與"數位(傻瓜)相機"兩大類.

當數位相機品質越來越好, 就有些廠商開始把較高的規格放在數位相機上, 例如: 可以自定光圈先決/快門先決/P模式, 高倍率的鏡頭(通常不可更換), 有些機種還可以外接閃光燈. 由於規格越來越豐富, 機型也跟單眼相機有拼, 所以這種高規格的"數位相機", 就慢慢劃出一個市場, 一般稱為"類單眼".

有了類單眼之後, 慢慢又有人覺得, 只是為了光學觀景窗, 裝上五菱鏡跟快門, 體積太大了, 而且最早單眼跟傻瓜的差異──視野偏移, 也早就改善了, 那單眼相機為什麼還要這些呢? 所以廠商也順應民意, 用小一點的感光元件(比數位單眼小但比數位傻瓜大), 配合半透光等技術, 讓整個機身更扁平, 但是仍然可以換鏡頭, 外接閃光燈等高階功能, 而且感光元件只比單眼小, 品質就不會差太多, 常常聽到m4/3, EVIL就是指這些規格與技術, 也有一個特別的名字: "微單眼"(這名字很容易誤會吧....)

以歷史發展來看, 就比較容易知道, 為什麼會分成這四大類, 以及其中的差異, 給大家參考嘍~

(數位)單眼相機(DSLR): 有五菱鏡(配合光學觀景窗用), 實體的快門, 為了品質通常可以換鏡頭, 以及多種拍攝模式, 電池量較大等特點. 新機(+鏡)價位通常在 2 萬以上.
數位(傻瓜)相機(DC): 輕便為主, 感光元件最小, 模式也以自動對焦或觸控螢幕對焦為主, 為了輕便及便宜, 也不能換鏡頭及手動對焦. 新機價位在 $2000~$10000 為主.
類單眼: 功能較多的DC, 通常有較大的變焦範圍, 也有手動對焦/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使用者操作選項, 也可以搭配濾光鏡, 通常還是不能換鏡頭. 新機價位在 $5000~$15000 為主.
(註: DC與類單眼間的界線較不明顯, 像最近很多台DC都有光圈先決/快門先決了)
微單眼: 由DSLR簡化, 通常可以換鏡頭, 而使用半透光快門(EVIL)或m4/3等新規格與新技術. 新機價位在 $10000~$25000 為主

P.S. 寫完後覺得, 現在講的光圈/快門, 跟底片單眼相機內的光圈/快門定義好像稍微不同了..

30
我有裝 vm-tools

1. 那 VMware 的設定為何? 是否有使用 Bridge 到實體網卡, 或透過 NAT 連線?
2. "網卡在控制台的週邊設備中有看到該網卡,但卻無法啟動它"可以再詳細描述嗎?

頁: [1] 2 3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