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1: 旁聽
www.southnpo.org.tw 的演講, 加上回家後練習的感想.
註2: 技術層面不討論 :p
在以前電腦功能不強的時代, 有種架構是把電腦分為主機與終端機, 終端機只負責將資料輸入到主機, 由主機進行運算, 再把資料送回終端機的畫面上, 這中間有種連線方式, 稱為 telnet .
這種架構後來比較少見, 只有少數需要中央控管的地方(如銀行), 才會繼續使用, 而 telnet 這種連線技術, 也用來架設 BBS 主機, 提供其他使用者連線, 再由 BBS 系統負責文章管理儲存等功能.
BBS 的發展與在台灣盛行後, 也有許多個人站或個人板的出現, 而個人網站則偏向委託電腦從業人員代工的傾向, 擴充性較低.
Blog 除了轉換個人網站, BBS 個人板的形式, 更重要的, 是 Blog 間, 透過 RSS , 達到互相串連的特性. 所以接下來就試著比較 Blog 與 BBS 個人板(或個人網站)之間的異同; 再推測未來 Blog 發展的特性及應用的可能.
相近之處:
1. 系統, 風格, 資料是分開的: 系統由站務人員維護(比如 BBS 或 Blog 系統, 以及底層的 httpd 及運作的作業系統等), 而 Blog 格式逐漸採用 CSS , 允許使用者套用或修改風格( BBS 個人板風格較少), 資料則完全由使用者自行更動.
2. 允許回應: BBS 個人板允許對文章"推文"或回應新文章, 而 Blog 也可以對文章進行回應.
相異之處:
1. 透過瀏覽器或 telnet 連線: Blog 幾乎都是採用網頁瀏覽器運作, 由於市售作業系統隨機安裝了瀏覽器, 因此瀏覽器佔有率較高; 而 BBS 個人板則通常使用 telnet 連線, 雖然作業系統通常也內建 telnet 軟體, 但不同 telnet 軟體在中文相容性及使用習慣上較低.
2. 透過 RSS "被動"更新: 由於過去的網頁同時含有風格與資料, 因此要引用其他網頁時, 會同時引用風格與資料(整個頁面), 會破壞主網頁風格, 而且若要引用在自己的網頁內, 還要抓出資料重新套用自己的風格, 所以引用麻煩. 而 CSS 與 RSS 的設計, 就讓風格歸風格, 資料歸資料, Blog 就可以透過 RSS 只抓取資料更新的部份, 再套用自己的網站風格. 而 BBS 個人板則較少引用功能, 通常也只能轉載同一 BBS 內其他板的文章.
而 BBS 個人板, 個人網站等, 因為引用的方式通常只限於靜態的更新, 因此是在其他方面有關係的人, 或者透過搜尋引擎找到的資料, 才會連結到個人網站.
所以 Blog 的應用, 除了使用者自行更動風格及資料變得較容易, 另一方面, 也就是透過 RSS 來引用其他資料, 可以造成一種凝聚力.
舉例來說, 寫學術文章往往會注意 References , 就是這篇文章參考了哪些資料, 而這些資料的 References 又提供了另一層管道, 讓這篇學術文章引用其他資料, 再提出自己的論述.
應用 RSS 就有相近的功用, 當一個網友在 Blog 內引用了其他 Blog 的 RSS 後, 表示在某件事是有相關的, 網友透過 RSS 看到其他 Blog 的資料後, 就可能再看到其他 Blog , 延伸出去, 就是以這個 Blog 為中心產生凝聚力; 而且可以在自己的 Blog 提出自己的論述, 也可以在其他 Blog 提出某篇論述的回應.
所以 Blog 的流行, 不只是讓個人網站的架設變容易, 更重要的是, 當個人對某些事情有興趣時, 可以透過 RSS 的串連, 更快引用其他資料, 以及了解相關 Blog 更動情況; 搜尋引擎可以快速找到靜態的資料, 但是 Blog , RSS 的應用, 可以在事件, 記錄, 回應, 引用的過程中, 讓每個人寫入自己的論述, 形成一種新的社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