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Windows 思維用 openSUSE 13.1 + KDE (未完成)
01.題獻+致謝
(未完成)
02.自序+前言
(未完成)
03.在一切開始之前,關於 Linux
有一位北歐芬蘭赫爾辛基的大學生 Linus Benedict Torvalds 於1991年的時候,在網路上發表了,
根據上課所學到的而自行開發,後來稱之為 Linux 的作業系統核心原始碼,讓使用者可以自由下載、摸索、
研究、使用。
其作業系統架構簡單來說類似於UNIX系統,也可以把Linux比喻成就像一個超級加強版的DOS,
當然指令與參數的組合會更複雜一些,整個目錄結構和檔案屬性,和DOS比較,也會有著相當的差異。
Linus採用一種叫做 GNU GPL 的授權模式來表示其發行軟體的法律授權。
原始的Linux核心也可以把它比喻成就只是一堆軟體、韌體、硬體的"驅動程式"的大組合,
沒有指令模式的人機介面軟體輔助、也沒有全圖形界面的桌面軟體套件,這些都要另外加掛安裝。
電腦使用者若想要在自己的電腦主機內運作Linux,必須上網先行下載Linux系統核心、人機介面軟體(shell)、
甚至圖形桌面環境軟體套件,自行編譯、組裝、調整成一個現代風格的全圖形桌面環境作業系統。
這樣的系統建制過程是非常繁複的,非電腦專業的終端電腦使用者不會有時間與精力接觸這個部分。
於是網路上就陸陸續續出現許多個人、社群團體、組織、甚至公司行號,
嘗試先行下載多個可以組成現代圖形桌面作業系統的、相容於Linux系統核心環境的,許多軟體元件原始碼,
預先規劃設計好一個系統環境架構,做好各部分元件軟體的排列組合,設計好一套全圖形介面的系統安裝流程,
最後輸出成一片安裝光碟,供終端電腦使用者,較能輕易的安裝、設定與使用。這樣一片整合好軟體的光碟,
可能是免費的(注意!"免費"的版本,"不要"期望它會有所謂的售後服務!但是當使用者行有餘力的話,
"提報軟體BUG"是免費軟體進步原動力。),也可能是付費的,
端看Linux發行者所採用的授權模式而定。不同的Linux發行版,
都會有其不同的組裝方向、適用環境、包含語系的數量、選用不同圖形桌面環境風格等等不同的特色,
有的可能是只適用於安裝在管理電腦的電腦(伺服器)上,有的可適用於家用電腦,
有的則設計來安裝於嵌入式設備(手機、專門環境的客制化設備、遊戲機的操作介面、平版系統等等),
說白了就是版本太多種,所以使用者必須花費心思選擇好一個適用於自己的使用環境的Linux發行版本。
本書所選用的範例Linux發行版是openSUSE 13.1,這是一個籠統來說就是免費的版本
(詳細的授權模式請參考openSUSE官方網站的文件)。目前現階段全世界的Linux發行版本百家爭鳴,
軟體技術更新頻繁,平均每半年就有一個新的Linux發行版本改版更新,而openSUSE則是平均18個月才大改版一次,
這樣筆者才有足夠的時間摸索與瞭解其系統環境,其它Linux發行版更新太快,筆者會跟不上。
筆者選用的範例環境,為家用個人桌上型電腦全圖形界面運作環境,所以這本書原則上"不會"提到很多純文字指令
,與安裝和管理伺服器軟體的情境,而專注於家用全圖形桌面環境的系統安裝使用與管理,
像是系統類軟體套件的更新、文書排版軟體的選用、正體中文資訊處理的組合選用、多媒體軟體的選用、
網路瀏覽的體驗、連接周邊裝置軟硬體驅動程式的選用、小型區域網路的設定等等情境。
本書採用的全圖形桌面環境範例是KDE,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它是openSUSE預設的桌面環境,
而且有一定比例的正體中文化。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
本書中將不會觸及圖形介面操作的資料救援/備份/還原這一塊(資料救援主題足以成書),
而且本書的範例只有將主機內的實體硬碟分割成"一個"系統分割區
(就好像在MsWindows平台,只將硬碟分割成一個"C槽"。),所以讀者在本書範例下的
Linux平台環境新產出了什麼重要的檔案,請記得備份到另一個實體儲存裝置。
參考來源網頁
維基百科條目
http://zh.wikipedia.org/zh-tw/林納斯·托瓦茲
http://zh.wikipedia.org/zh-tw/Linuxhttp://zh.wikipedia.org/zh-tw/Linux 核心
http://zh.wikipedia.org/zh-tw/Linux 發行版
http://zh.wikipedia.org/zh-tw/GNU 通用公眾授權條款
http://zh.wikipedia.org/zh-tw/Unix_shellhttp://zh.wikipedia.org/zh-tw/Bashhttp://zh.wikipedia.org/zh-tw/桌面環境
http://zh.wikipedia.org/zh-tw/OpenSUSEhttp://zh.wikipedia.org/zh-tw/KDEhttp://zh.wikipedia.org/zh-tw/KDE_Software_Compilation_4Linux 核心,官方網站
http://www.kernel.org/Linux 基金會
http://www.linuxfoundation.org/DistroWatch.com: Put the fun back into computing. Use Linux, BSD.
http://distrowatch.com/table.php?distribution=suseopenSUSE.org
http://www.opensuse.org/zh-tw/http://zh-tw.opensuse.org/歡迎光臨_openSUSE.org
KDE - Experience Freedom!:
http://www.kde.org/openSUSE 13.1 發行紀事
https://www.suse.com/releasenotes/i386/openSUSE/13.1/RELEASE-NOTES.zh_TW.htmlUnofficial Guide to openSUSE 13.1
http://opensuse-guide.org/Portal:Support database - openSUSE
http://zh.opensuse.org/index.php?title=Portal:Support_database&variant=zh-tw04.Linux系統核心,及硬體、韌體相關驅動程式軟體套件
在正式進入安裝 openSUSE 13.1 系統的章節之前,筆者決定把"硬體、韌體驅動程式"的描述章節,
擺在前面的位置,這個章節提到的許多名詞,讀者或許一開始還不是很懂,沒關係,之後再閱讀下去,
或者參考來源網頁,就陸陸續續知道了。筆者覺得"硬體、韌體驅動程式"是影響終端使用者有沒有毅力,
持續探索、安裝、設定、使用Linux圖形桌面環境,非常重要的一個起始點。
筆者於2001年的時候,就曾經嘗試安裝Linux圖形桌面環境,
當年有選用了 Caldera OpenLinux & Linpus Linux 來安裝嘗試,結果音效功能都無法驅動成功,
系統安裝完畢並重啓後都沒有聲音,當年的網路資源也沒有筆者的程度可以理解的中文資料,
在描述如何解決音效驅動程式的相關問題,於是筆者也只好放棄Linux圖形桌面環境,
改回MsWindows系統,音效功能就沒有問題了,音效驅動程式只要在圖形界面點選下一步安裝即可。
2013年的現在,筆者決定一口氣盡可能的將個人已經理解的部分,有關家用電腦環境硬體、韌體驅動程式
的前置準備作業,先整理出來。盡可能的避免發生,讀者在花了不少時間,
好不容易把Linux圖形桌面環境安裝完畢進入系統後,才發現主機內某個電腦零件原來是現階段的Linux硬體、
韌體驅動程式尚未支援到的,於是得又要拆換零件這些麻煩事。
當然,這裡不會提到Linux環境"全部"的硬體、韌體驅動程式,而是筆者個人於家用電腦環境所整理出來的部分。
本書所採用的主機硬體測試環境如下,MacBook Pro主機板都是純EFI韌體,
另外安裝了VirtualBox虛擬機器來"模擬"傳統的PC BIOS硬體環境:
MacBook Pro (13-inch, June 2009)
Processor: Intel Core 2 Duo 2.26 GHz
Architecture: 64-bit
Memory: 8 GB
Graphics Card: NVIDIA GeForce 9400M
Video RAM: 256 MB
以上這個硬體搭配openSUSE-13.1-DVD-x86_64.iso來測試
MacBook Pro (15-inch, May 2006)
Processor: Intel Core Duo 2.16 GHz
Architecture: 32-bit
Memory: 2 GB
Graphics Card: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
Video RAM: 256 MB
以上這個硬體搭配openSUSE-13.1-DVD-i586.iso來測試
VirtualBox 4.X 虛擬機器
Processor: Intel Core 2 Duo 2.26 GHz
Architecture: 64-bit
Memory: 2 GB
Graphics Card: VirtualBox
Video RAM: 64 MB
以上這個硬體搭配openSUSE-13.1-DVD-x86_64.iso來測試
先以MsWindows環境為例,筆者過往安裝MsWindows系統,有摸索出一個概念,
就是事先準備好主機板與周邊裝置驅動程式的軟體,可能放在隨身碟、軟碟片、光碟片,第二顆硬碟等等,
或者等系統安裝完後,上某個已知的網站去下載。筆者過去也有查詢到微軟官方網站,
曾經有擺放幾份純文字文件檔,是MsWindows系列原版安裝光碟裏頭,
已經包含有的海量般的硬體裝置的支援列表清單,所以可以透過以上資訊,"事先"查詢或準備好,
筆者手邊的這台主機與周邊設備是否有搭配將要安裝的MsWindows版本的硬體驅動程式。
多次重灌MsWindows系統後,查詢並準備硬體驅動程式的動作也已熟練,可以較快判定手邊的硬體配備零件,
有無支援將要安裝的MsWindows系統版本,甚至後來學到看板卡上晶片組所印刷的廠牌或型號字樣,
來上網搜尋有無搭配該MsWindows系統版本的驅動程式。
同樣的概念,筆者想要套用在Linux圖形桌面環境上,卻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筆者以openSUSE為例,
上了openSUSE官方網站,“並沒有”找到類似於微軟官網之前那樣的硬體相容性清單"超級大列表"資料檔案頁面,
既有的都是片片斷斷的、數量相對很少的某幾樣硬體周邊的支援清單。
於是筆者嘗試找找看有無任何第三方的Linux硬體相容性
清單網站,是可以針對openSUSE的版本做"海量大列表"
的,筆者也希望版本能夠達到2013年的新版本。
筆者找到一份Linux Hardware Compatibility HOWTO,內容看起來像是Linux發行版通用型的,
可惜目前只有更新到2007年為止。找到了LinuxQuestions.org HCL,
看起來像是讓使用者自行上傳硬體相容性資訊。
找到了Linux-drivers.org這個網站,看起來像是硬體相容性清單的超級大雜燴,請讀者自行閱讀消化。
找到了LINUX ALLOCATED DEVICES,但看起來好像只是支援的裝置的"種類",而非完整的硬體晶片組型號列表。
因為筆者之前下載瀏覽MsWindows支援硬體裝置清單純文字檔的經驗,所以也希望能夠找到一份單一文件,
內容可以是以Linux圖形桌面2013年版本的kernel為主的,或者以openSUSE 13.1版本為主的,
只要下載並打開這份單一文件,用關鍵字搜尋的方式找字串,例如假設手邊有一塊顯卡的晶片上標示的型號為
ATI radeon 7000,另外查得其編號為RV100QY,以這兩串當關鍵字,在文件中查詢,如果有查詢到,
那就表示該版本Linux kernel或者openSUSE 13.1能夠“辨識”並“啟用”這個硬體設備的功能,
不過可惜的是目前“尚未”找到心中期望的類似這樣的資料檔案。
筆者手邊還有其他零零散散的硬體周邊,當然希望這些周邊是可以在openSUSE 13.1上運作的,
並希望在安裝openSUSE 13.1之前就先確認好,這些零件是否有被openSUSE 13.1所支援,
筆者不希望安裝完系統後,才發現某個零組件“無法”被openSUSE 13.1所辨識並啓用,而又要拆換硬體,
這樣真的很麻煩,筆者"不會寫程式",所以也“不會思考”上網去抓第三方的驅動程式原始碼下來,
再自行以純文字指令模式介面,輸入一大串指令來編譯驅動程式到核心模組這種“麻煩事”,
除非該第三方軟體可以透過圖形介面,用滑鼠點選的方式來安裝。
然而,以筆者有限的英文能力,就是“找不到”心中所期待類似這樣的一份文件檔。
筆者推論應該會有一套方法,可以整理出類似Linux Hardware Compatibility HOWTO
這樣的內容或者導覽文件,這內容可能是針對Linux kernel把其中所有的硬體支援資訊單獨做成一份文件檔,
然後筆者使用以上範例輸入ATI radeon 7000、RV100QY等字串,就可以確認某版本的Linux kernel或
Linux發行版有無支援。
筆者後來又發現,除了確認Linux kernel對硬體的支援之外,還有不少針對各類型硬體的第三方軟體套件,
也會額外對不同種類的硬體,有不同程度的支援,像是針對顯示設備的X.Org、音效卡的ALSA、掃描器設備的SANE、
等等一大堆,筆者更是眼花撩亂,而且各家不同品牌的Linux發行版,針對發行面向和應用環境的不同、
收錄的Linux kernel版本不同,也不一定會把整個Linux kernel所有原始碼全部打包收錄,當然收錄的Xorg、
ALSA、SANE等硬體設備相關的軟體套件也會有其差異。
當筆者嘗試去下載Linux kernel的原始碼檔案(例如選擇下載openSUSE-13.1-DVD-x86_64.iso採用的版本)
解壓縮後,先地毯式的瀏覽看看有些什麼檔案,然後例如嘗試搜尋包含ATI radeon 7000、RV100QY等字樣的純文字檔,
然後發現,真的有類似的檔案,檔名中大概都會包含類似*pci*.*ids*的字樣,因此筆者又找到一個
The PCI ID Repository網站,因此推斷,這個資訊是否包含了Linux核心可以辨識的"所有"PCI介面卡類的
裝置,如果手邊的介面卡晶片上印刷的型號資訊有出現在*pci*.*ids*這個檔案中,
是否就表示Linux kernel能辨識這個PCI介面卡,然而筆者又想到,系統能否辨識該介面卡,
跟能否將該介面卡的硬體功能全開啟用,好像又是兩回事,系統雖然可以辨識到該介面卡,
不見得就可以全開啟用該介面卡所有的硬體功能,除非在安裝上額外的驅動程式軟體和應用程式。
在系統中若有安裝"pciutils-ids"這個套件,可以找到/usr/share/pci.ids.d/這個路徑,
並且找到*pci*.*ids*相關檔案,筆者推論這些檔案是Linux核心的硬體的定義與支援清單。
然而列表中有列出這麼多是一回事,實際上所安裝的Linux發行版有無支援又是另一回事,
因為例如給x86-64架構的電腦硬體用的Linux發行版,
一般並不會去收錄包含給PowerPC架構電腦硬體所要用的驅動程式軟體。
總之就是本書主要範例的openSUSE-13.1-DVD-x86_64.iso光碟內容,
“不會”包山包海的把所有的硬體驅動程式全都收錄,有些需要在系統安裝完後,
再連線上openSUSE官方套件庫,或者第三方套件庫再補安裝。
根據參考來源網頁,筆者嘗試整理出Linux硬體相容性清單的資料彙整與查閱方向,
有Linux核心所包含的硬體驅動程式和支援的裝置種類、核心之上的應用軟體硬體驅動程式套件包,
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各種周邊硬體/韌體驅動程式套件。
筆者期望有這樣一個資料查閱的流程。就是一開始會先查詢好手邊這台硬體的各個主要組成的晶片組、
介面卡型號規格等等各是哪些,例如CPU、南北橋晶片組、顯示卡、音效卡、網路卡、印表機、掃瞄器、光碟燒錄機、
多媒體鍵盤、多按鍵滑鼠、影音擷取卡、網路攝影機、IEEE1394A/B擴充卡、
USB擴充卡等等各式各樣的零組件裝置,然後透過網路可查到的資訊,
先行預估筆者要安裝的openSUSE-13.1-DVD-x86_64.iso這片光碟,
可能"不會"包含某些手邊現有硬體的驅動程式,例如顯示卡和網路卡,甚至某些影象擷取卡等等周邊介面卡,
若能"先行確認"安裝光碟"沒有"包含可以啓用其該硬體最基本功能的驅動程式,甚至查到連官方線上套件庫和
第三方套件庫都找不到,就可以在安裝系統之前,先行拆換零組件。
openSUSE-13.1-DVD-x86_64.iso選用打包的Linux核心版本為3.11.6,可以在安裝光碟內找出
kernel-XXX-3.11.6-4.1.x86_64.rpm
或者去Linux kernel官方網站找出
linux-3.11.6.tar.XXX
都下載解壓縮,來看看檔案裡頭有些什麼。
這裡先選kernel-desktop-3.11.6-4.1.x86_64.rpm和linux-3.11.6.tar.bz2為範例。
然後可以發現裡頭有許多資料檔案都可以用進階純文字編輯器來開啓閱讀。
這裡先看linux-3.11.6.tar.bz2裡頭的。
在Linux核心原始碼內的/linux-3.11.6/arch/x86/路徑下的其中兩個檔案,包含有不少"CPU系列"的簡稱,
/linux-3.11.6/arch/x86/Kconfig、
/linux-3.11.6/arch/x86/Kconfig.cpu,
若想查詢Linux核心原始碼內可以辨識的有關電腦主機板上的南北橋晶片組(還包含例如ISA、PCI、AGP、PCI-X、PCI-E、PATA、SATA等等介面),
可以參考/linux-3.11.6/include/linux/pci_ids.h,
若openSUSE 13.1已經安裝完畢,若有安裝"pciutils-ids"這個套件,
會有/usr/share/pci.ids.d/pci.ids.dist這個檔案可以參考。
接下來在Linux核心原始碼裡頭的一堆檔案中,用系統的檔案搜尋工具尋找檔名中包含有ids字樣或者Kconfig
字樣,就可以找到許多包含有可辨識的硬體的清單資料檔案了。
Linux核心當然不可能海量般的支援市面上"所有"的硬體,而且也不可能全硬體功能的支援,
而是一個基本至少可以啓用(或者可以辨識)的功能的支援。
這時候就要再依賴上層的第三方應用軟體和硬體/韌體驅動程式來支援更多的硬體功能了,
也就是Linux發行版安裝好之後各個軟體套件可以支援的部分。
Linux要進入一個全圖形桌面的操作環境,目前的主流是需要依賴並先載入一個叫做X.Org的軟體套件庫,
這個軟體套件庫裡頭會包含各式各樣的顯示卡晶片組驅動程式子套件,於是就可以嘗試查詢看看,
手邊要裝Linux桌面環境的主機的顯示卡晶片組有沒有在X.Org的支援之列,
請上www.x.org官網查詢更詳細的資訊,這裡要注意的是,過往在MsWindows/MacOSX環境的經驗,
都是使用者點選執行顯示卡發行廠商提供的顯示卡驅動程式安裝檔,
安裝完畢後會有全圖形介面的可設定項目供使用者調整,顯示卡各項的功能參數,
但是X.Org並沒有提供類似這樣的全圖形介面給使用者操作設定,使用者必須根據X.Org官方提供的說明文件,
使用進階純文字編輯器,將調整顯示卡功能的各項參數值,依據填寫的規範,填入對應的參數設定檔案之中,
若填寫的內容完全合乎驅動程式軟體和晶片組硬體和參數填寫的規範,那麼重開機後,該顯示功能即會生效。
系統本身預設的顯示功能參數設定檔案,路徑位在/usr/share/X11/xorg.conf.d/這個路徑下,
若使用者需要客制化(額外增加新的設定內容),則建議擺放在/etc/X11/xorg.conf這個檔案內,
openSUSE 13.1環境預設"沒有"提供/etc/X11/xorg.conf,但是有個/etc/X11/xorg.conf.install可以當作最基本的參考範例,
讀者若有需要,得自行生成xorg.conf。
在系統還沒有載入X.Org和圖形桌面的前提下,在全螢幕的終端機純文字指令模式,讀者可以藉由輸入指令
Xorg -configure,來完成一個由X.Org自動判斷當下軟/硬體既有環境而生成的xorg.conf.new,
若資訊程度上允許,執行指令之後所出現的系統回應訊息請務必閱讀。
該指令由root權限操作,並且預設會擺在root帳號的家目錄下,請將之複製為/usr/share/X11/xorg.conf,
當然系統自動生成的預設值,不見得是最佳化或者客製化,若讀者已經對X.Org的文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可再自行客製化內容參數設定值。這裡要注意的是,若xorg.conf內容不正確,
不嚴重的話會僅在log檔案內記下錯誤的訊息,嚴重的話還會無法進入圖形視窗登入畫面,或者畫面ㄧ片雪花。
若讀者想要測試顯示卡晶片組有無順利掛好3D顯示功能的驅動程式,
可以在套件庫內挑選一款3D競速小遊戲"armagetronad",把游戲設定中的顯示效能相關選項全開。
接下來筆者整理出兩個可以在系統開機後,進入全螢幕的終端機純文字指令模式的設定過程。
第一個,開機時在GRUB選單選擇第一個預設值項目,進入KDE桌面環境後,
在YaST控制中心\系統\Services Manager這個設定項目內,
Default System Target預設的選項是runlevel5,改為runlevel3。
重開機後,同樣選第一個預設值項目,然後就會進入全螢幕的終端機純文字指令模式。
完成Xorg -configure指令以及xorg.conf檔案複製或搬移的操作之後,執行yast指令,
會出現類似於YaST控制中心的“文字選單”畫面,參考之前遇到的設定路徑和順序,
把runlevel3改回runlevel5,再重開機即可。文字選單畫面會大量使用到TAB鍵來切換選項。
第二個,開機時在GRUB選單選擇第一個預設值項目,按下鍵盤按鍵"e",
進入臨時的系統核心控制參數編輯模式(限當次有效),在參數編輯框內找一個"showopts"字串,
其後加一個空隔在補上數字"3"(本文內的引號不用加,請再參閱文末參考來源網頁),
儲存離開即可。
openSUSE 13.1採用"xorg-x11-driver-video-nouveau"這款軟體套件,
來當成NVIDIA系列顯示卡驅動程式的預設套件,採用"xf86-video-ati"這款軟體套件,
來當成AMD/ATI系列顯示卡驅動程式的預設套件,並且兩者跟系統核心有一定程度的連動
(請參考openSUSE 13.1發行紀事)。
openSUSE 13.1預設的顯示驅動程式套件其效能、相容性、支援度,
不一定能夠滿足讀者對手邊的硬體呈現效果的期望,
各家廠牌的顯示卡晶片組幾乎每半年甚至每季都在陳新推出,
第三方自由軟體類的驅動程式永遠跟不完硬體產品發行的進度,
此時可以選擇尋找安裝另外各晶片組廠牌提供的專屬驅動程式套件,
或者第三方重新整理打包過,相容於openSUSE 13.1,源自廠商的專屬驅動程式原始碼的套件。
請看參考來源網頁的部分,首先就是讀者要先確認手邊硬體的顯示卡晶片組型號為何,
根據晶片組型號來選擇安裝對應的驅動程式套件。
讀者可以查看SDB的NVIDIA_drivers、AMD_fglrx系列文件,來查閱對應的晶片組,
安裝對應的驅動程式版本套件。最簡單的硬體驅動程式安裝過程,就是直接點選openSUSE官方網站上,
預先有做好針對openSUSE 13.1版本的"一鍵安裝"功能,或者選擇匯入套件庫來源網址到YaST的方式,
再於套件管理程式內挑選並勾選正確對應的套件來安裝。本書將"不討論"較為複雜的下載
硬體驅動程式核心/原始碼/模組檔案,再自行於終端機下指令編譯並匯入系統核心模組的方式。
就筆者的觀點,對於一般終端電腦使用者來說,整個系統所有的軟體套件
(包含系統核心、硬體/韌體/軟體驅動程式、應用軟體),最好全部由YaST內的套件管理程式來統一控管,
這樣在遇到問題需要除錯以及刪除/更新軟體時,才會有一致性的查尋和判斷方向。
然而,軟體從原始碼進展到除錯過且打包好的安裝套件,
再進展到整理分類除錯過並做好批次自動化安裝與設定的"一鍵安裝",需要"等待時間",
且"可遇不可求"(這裡以自由軟體環境來說),所以具有實驗精神的進階電腦玩家,
可以選擇下載軟體原始碼或原始模組,自行完成所有的後續動作。
最後還是要注意,也是會有顯示卡晶片組廠商官方推出的全系列新版驅動程式(給較新的作業系統發行版搭配使用的),
"不再支援"某年之前發行的硬體晶片組型號的情境,所以讀者只好使用X.Org或其它第三方驅動程式。
這裡先假設讀者看了參考來源網頁的資料之後,確認了手邊的顯示卡晶片組已經在Nvidia官方提供給
openSUSE 13.1的驅動程式的支援列表中,使用openSUSE 13.1預設的網頁瀏覽器,
參考SDB:NVIDIA_drivers頁面內容,挑選對應的"一鍵安裝"選項,直接點選開啓檔案,
會進入軟體安裝對話視窗,接下來參考畫面截圖,開始安裝程序。
首次執行圖形介面的Nvidia X Server Settings,注意是否會提示要在終端機模式,
以root帳號輸入指令 nvidia-xconfig。若有需要生成nvidia專用的xorg.conf,再把它複製到
對應的路徑下。
這裡先假設讀者看了參考來源網頁的資料之後,確認了手邊的顯示卡晶片組已經在AMD/ATI非官方
驅動程式"fglrx"提供給openSUSE 13.1的驅動程式的支援列表中,使用openSUSE 13.1預設的網頁瀏覽器,
參考SDB:AMD_fglrx或SDB:AMD_fglrx_legacy頁面內容,挑選對應的"一鍵安裝"選項,直接點選開啓檔案,
會進入軟體安裝對話視窗,接下來參考畫面截圖,開始安裝程序。
首次執行圖形介面的Catalyst Control Center,注意是否會提示要在終端機模式,
以root帳號輸入指令 aticonfig --initial。
至於其他廠牌的顯示卡晶片組,在openSUSE 13.1有沒有"一鍵安裝",或者其它類似的,
安裝流程相對容易的套件可用,再請讀者自行於openSUSE官網或顯示卡晶片組廠商的官網挖掘或等待了。
另外,筆者原本想期望,就是若因故要於主機內抽換顯示卡,
或者使用者在安裝顯示卡晶片組的驅動程式過程人工辨識資料時,出了些誤差而導致裝錯驅動程式,
openSUSE+KDE環境能否會有一套類似MsWindows的機制,
就是安裝/移除/選擇存在系統內的於顯示卡驅動程式的圖形桌面選項,
不過目前為止筆者找不到類似這樣能完全安全處理的事後修改的圖形介面操作機制流程,
所以還是得在系統安裝之前,就得先做足主機內顯卡晶片組資料型號的功課。
接下來再補充,或許讀者會有需要閱讀/var/log/
接下來尋找openSUSE所支援的印表機。在YaST控制中心\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RPM群組\Hardware\Printing,
這個分類下包含有openSUSE 13.1官方套件庫所支援的各種印表機驅動程式套件,
預設有安裝一部份,若讀者覺得不足,再自行挑選套件來安裝。若還是覺得不足,還有非官方套件庫
"Printing" repository - Printing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 (openSUSE_13.1)
可以選用來匯入系統。
接下來尋找openSUSE所支援的掃描器。在 YaST控制中心\軟體管理\RPM群組\Hardware\Scanner,
這個分類下包含有openSUSE 13.1官方套件庫所支援的各種掃描器驅動程式套件。
還有其他很多不同種類的硬體周邊,也都是跟上述情境差不多的套路,來查尋硬體/韌體/軟體
驅動程式所支援的狀況,參考來源網頁依序有很多連結供讀者參考。
參考來源網頁
Portal:Hardware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Portal:HardwarePortal:支援 - openSUSE
http://zh-tw.opensuse.org/Portal:支援
Linux Hardware Compatibility HOWTO
http://www.tldp.org/HOWTO/html_single/Hardware-HOWTO/ 在此時,該文件最後更新日期是2007年,版本較舊,但列表詳細。
LinuxQuestions.org HCL
http://www.linuxquestions.org/hcl/index.phpLinux-drivers.org Linux Hardware Compatibility Lists & Linux Drivers
http://www.linux-drivers.org/LINUX ALLOCATED DEVICES (2.6+ version)
https://www.kernel.org/pub/linux/docs/lanana/device-list/devices-2.6.txt
Device fi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vice_fileThe PCI ID Repository
http://pciids.sourceforge.net/LKDDb: Linux Kernel Driver DataBase
http://cateee.net/lkddb/Linux核心驅動程式資料庫,版本較舊了。
Category:Lists of microprocessor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Lists_of_microprocessors桌上型電腦的各類廠牌南北橋晶片組清單列表: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tel_chipsets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AMD_chipsets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Nvidia_chipsets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ATI_chipsetshttp://en.wikipedia.org/wiki/VIA_chipsets各廠牌顯示卡晶片組型號列表: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Video_cards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NVIDIA_graphics_processing_units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AMD_graphics_processing_unitshttp://en.wikipedia.org/wiki/Silicon_Integrated_Systemshttp://en.wikipedia.org/wiki/S3_Graphicshttp://en.wikipedia.org/wiki/3dfx_Interactive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_GMA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Graphics_hardware_companiesDocumentation for the X Window System Version 11 Release 7.7 (X11R7.7)
http://www.x.org/releases/X11R7.7/doc/Index of /releases/individual/xserver
http://www.x.org/releases/individual/xserver/X11R7.7 Manual Pages: Section 4: Drivers
http://www.x.org/releases/X11R7.7/doc/man/man4/ http://www.x.org/releases/X11R7.7/doc/xorg-docs/ReleaseNotes.html 顯示卡晶片組硬體驅動程式的各項功能參數設定請參考這裡,或者將來的更新版本。
xorg.conf
http://www.x.org/releases/X11R7.7/doc/man/man5/xorg.conf.5.xhtmlNVIDIA顯示核心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NVIDIA顯示核心列表
SDB:Configuring graphics card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Configuring_graphics_cardsHow to Start openSUSE 12.3 with Grub 2 into Run Level 3 - Blogs - openSUSE Forums
http://forums.opensuse.org/blogs/jdmcdaniel3/how-start-opensuse-12-3-grub-2-into-run-level-3-112/SDB:Switch runlevel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Switch_runlevelX Window System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XorgHCL:Nvidia video card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HCL/Nvidia_Video_Cardshttp://en.opensuse.org/HCL:Nvidia_video_cardsSDB:NVIDIA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NVIDIAhttp://en.opensuse.org/SDB:NVIDIASDB:NVIDIA driver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NVIDIA_driversSDB:NVIDIA the hard way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NVIDIA_the_hard_waySDB:NVIDIA troubleshooting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NVIDIA_troubleshootingnvidia opensuse
ftp://download.nvidia.com/opensuse/Nouveau: Accelerated Open Source driver for nVidia cards
http://nouveau.freedesktop.org/wiki/nouveau/CodeNames
http://nouveau.freedesktop.org/wiki/CodeNames/nouveau/FeatureMatrix
http://nouveau.freedesktop.org/wiki/FeatureMatrix/AMD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AMDSDB:Radeon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RadeonSDB:Radeonhd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RadeonhdSDB:AMD fglrx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AMD_fglrxSDB:AMD fglrx legacy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AMD_fglrx_legacyHCL:AMD video card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HCL:ATI_video_cardsSDB:AMD graphics troubleshooting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AMD_graphics_troubleshootingATI - openSUSE
http://zh-tw.opensuse.org/ATIUnofficial Wiki for the AMD Linux Driver
http://wiki.cchtml.com/index.php/Main_PageSUSE/openSUSE - cchtml.com
http://wiki.cchtml.com/index.php/SUSE/openSUSEAMD Catalys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D_CatalystAMD Radeon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AMD_RadeonAMD顯示核心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AMD顯示核心列表
X.Org Wiki - RadeonFeature:
http://wiki.x.org/wiki/RadeonFeatureX.Org Wiki - RadeonFeatureUMS:
http://wiki.x.org/wiki/RadeonFeatureUMSATIRadeon:
http://dri.freedesktop.org/wiki/ATIRadeon/RADEON9000ProMacEdUserGuide.pdf
http://www2.ati.com/manuals/RADEON9000ProMacEdUserGuide.pdf Radeon-9000PRO-manual.pdf
http://www.orpheuscomputing.com/downloads/Radeon-9000PRO-manual.pdfAdditional options for the radeon driver - ThinkWiki
http://www.thinkwiki.org/wiki/Additional_options_for_the_radeon_ driver
Downloads | Linux Graphics
https://01.org/linuxgraphics/downloadssoftware.opensuse.org:Intel Linux Graphics Driver Installer
http://software.opensuse.org/package/intel-linux-graphics-installersoftware.opensuse.org:Intel video driver for the Xorg X server
http://software.opensuse.org/package/xf86-video-intelsoftware.opensuse.org:Xorg driver for Intel integrated graphics chipsets
http://software.opensuse.org/package/xorg-x11-driver-video-intel各廠牌音效卡晶片組型號資訊:
http://www.alsa-project.org/main/index.php/Matrix:Main http://alsa.opensrc.org/Sound_cards http://alsa.opensrc.org/ALSA_modules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Sound_cardsHCL:Sound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HCL:SoundCategory:SDB:Sound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SDB:SoundLinux環境支援的各廠牌印表機型號資訊:
http://www.openprinting.org/drivershttp://www.openprinting.org/printers?action=searchallhttp://www.linuxfoundation.org/collaborate/workgroups/openprinting/databasefoomatic"Printing" repository - Printing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 (openSUSE_13.1)
http://download.opensuse.org/repositories/Printing/openSUSE_13.1/HCL:Printer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HCL:PrintersCategory:Printing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PrintingLinux環境支援的各廠牌掃描器型號資訊:
http://www.sane-project.org/http://www.sane-project.org/sane-mfgs.htmlHCL:Scanner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HCL:ScannersLinux系統支援的USB的控制晶片介面規格資訊:
http://www.linux-usb.org/The USB ID Repository The home of the usb.ids file
http://www.linux-usb.org/usb-ids.html05.開始安裝 openSUSE 13.1(未完成)
(使用openSUSE-13.1-DVD-x86_64.iso或openSUSE-13.1-DVD-i586.iso)
筆者依個人經驗把安裝流程分為兩個情境。
第一個情境,就是沒有介接任何實體網路線,只憑openSUSE安裝光碟裡頭的內容裝到好,
並且可以抓到網路介面硬體啓用網路功能,事後再來接線上網做系統更新。
第二個情境,實體網路線已經接好,openSUSE光碟安裝的同時,系統安裝程式即時偵測網路硬體、
從DHCP取得上網IP、並下載安裝系統更新套件。
再來先寫不同的硬體環境需要事前準備的部分。
MacBook Pro 2006 CPU: 32-bit
Memory: 2 GB
Graphics Card: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
Video RAM: 256 MB
以上這個硬體搭配openSUSE-13.1-DVD-i586.iso來測試,
以下提供筆者所測試成功的系統安裝流程。
首先還是要在主機內的硬碟灌好MacOSX 10.6.8,並且把所有系統元件更新的部份全都更新到頂,
包含"韌體更新"(只要APPLE官網有提供的話),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蘋果選單的"軟體更新",
讓它全部跑完到當下沒有東西可以更新為止。
然後,需要把root帳號啓用。
執行 系統/資源庫/CoreServices/目錄工具程式.app/編輯/啟用Root使用者。
下載TinkerTool.app這隻程式,給MacOSX 10.6用的最後版本。
執行TinkerTool.app,勾選 Applications\Disk Images\Enable extended options when converting disk images 這個項目。
下載OnyX.app這隻程式,給MacOSX 10.6用的最後版本。
執行OnyX.app,勾選 Parameters\Misc.\Disk utility\所有的子選項(其中有包含"Show debug menu")。
執行 MacOSX內建的 應用程式/工具程式/磁碟工具程式.app,進入"除錯"選單,
點選一下"列出所有磁碟及其內容屬性"、"強制更新磁碟列表",再點選"標示元通知"、
"顯示每個分割區"。
然後就會看到"磁碟工具程式.app"在開機硬碟的系統分割區內列出列出一個隱藏的分割區
(通常狀況下會標記"disk0s1",分割區類型:EFI,預設狀況下約209.7MB容量空間),
但是"磁碟工具程式.app"無法"裝載"這個隱藏的分割區,所以必須依賴終端機指令模式的操作流程。
執行 應用程式/工具程式/終端機.app 輸入 su root 指令切換成root帳號,
執行 diskutil list 指令,查看系統分割區列表,再來依序輸入兩道指令,
# mkdir /Volumes/efi
# mount -t msdos /dev/disk0s1 /Volumes/efi
(disk0s1 這個標記有可能是別的,以讀者的主機上呈現的為準),
這樣Finder就掛載了一個EFI分割區了。
再來開始安裝 The rEFInd Boot Manager 這隻程式,這是一隻終端機指令模式的程式,
下載 refind-bin-0.7.6 或更新的版本,解壓縮後以root帳號在終端機視窗內進入該資料夾下,
執行指令
# ./install.sh --esp --alldrivers
此時讀者可以在Finder看到EFI分割區下多了"refind"、"tools"兩個資料夾,
各有一或數個檔案與子資料夾,其中會有個refind.conf純文字參數設定檔,
務請參考rEFInd官網的文件,
將內容依讀者需求來客製化(原安裝程式含範例檔refind.conf-sample)。
再來,請將refind/drivers_ia32這個資料夾(包含所有子檔案)搬移到跟tools資料夾同一層。
筆者個人的refind.conf範例如下:
timeout 20
use_graphics_for osx,linux,grub
showtools shell, memtest, mok_tool, about, reboot, exit, firmware, apple_recovery, shutdown, gptsync
scan_all_linux_kernels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要準備重開機了,整個系統分割區除了209.7MB的EFI保留區之外,
主機系統硬碟內其它所有的分割區(含MacOSX系統區)將全數刪除,若要備份資料請在此時之前。
在本書範例中,接下來的規劃將只有單一openSUSE系統。
重開機後,預設會進入rEFInd的圖示選單畫面,若rEFInd有設定妥當,可以偵測出來自內接光碟機、
內接硬碟、USB外接光碟機、USB隨身碟上的可開機系統檔案
(當然其可開機系統檔案要相容於MacBook Pro 2006 32bit CPU)。
這裡先以內接光碟放入openSUSE-13.1-DVD-i586.iso光碟片為範例,畫面中有多個圖示,
三色立體方塊含硬碟圖示為位在EFI保留區的rEFInd功能元件程式,灰色菱形含光碟,為放入的光碟片,
當然依讀者狀況之不同還會有其它的圖示,參考畫面中間和下方的文字訊息,
例如選擇 EFI\drivers_ia32\iso9660_ia32.EFI from EFI 這個圖示項目,
按下 enter/return,即為執行該功能元件程式,然後按下ESC即為更新狀態,
對該圖示按下F2則可查看該圖示的更多選項(如果有的話)。
於是選取並執行代表openSUSE-13.1-DVD-i586實體光碟片的圖示,開始進入系統安裝流程。
openSUSE的系統安裝流程,最初的選單畫面,因為搭配的顯示晶片組的關係,在本主機內的"F3 視訊模式",
可能要選 No KMS ,不然安裝流程的畫面可能會顯示不正常,等到系統安裝完畢進入桌面之後,再於YaST控制中心的
"開機載入器"設定項目中把"nomodeset"這個參數移除掉(看狀況,也可能不需要移除"nomodeset"參數)。
另外建議讀者接上一個USB外接滑鼠,以必免openSUSE初始安裝程式無法辨識TouchPad的狀況。
在進入"組態"的步驟之前會自動重開機,回到rEFInd的圖示選單畫面,
此時嘗試執行iso9660、Ext4等EFI功能元件程式圖示,再按ESC更新狀態,
應該會有ㄧ個"企鵝"+"硬碟"或"光碟"或"USB外接儲存裝置"的圖示,
或者"四個菱形"+"硬碟"或"光碟"或"USB外接儲存裝置"的圖示(讀者的安裝媒體可能跟筆者不同),
這裡以筆者的系統環境選取執行"企鵝"+"硬碟"的圖示為例,
選取後在下一層的選單中,選取"從硬碟開機",然後就會回到"組態"的步驟,繼續完成系統安裝流程。
若無法回到系統安裝流程,再一次的重開機之時,要注意一個設定項目,
rEFInd的圖示選單畫面會有個較小圖示的 Start Hybrid MBR tool 設定項目
(如果選用了筆者的refind.conf的話),
進入後會有訊息詢問 May I update the MBR as printed above ? 請執行"y"。
之後就可以選取執行"企鵝"+"硬碟"圖示進入openSUSE了。
還要注意的是,若讀者執行了多個rEFInd功能元件程式,再按ESC鍵,
可能rEFInd還會偵測到位於主機內硬碟分割區內的Linux核心檔案,也顯示出來成為一個圖示選項,
但是該圖示選項背後的核心檔案,是"還沒有"被加上主機環境客製化參數過的,所以若選取執行後,
可能會在開機流程中,因為與主機硬體的環境不相容,而導致開機過程失效當掉。
然而筆者發現,真正進入到KDE桌面環境之前,經過的使用者手動操作步驟流程至少如下。
MacBook Pro 2006 32bit CPU 電源開機後,須先等很多秒鐘,
rEFInd的圖示選單畫面才會被載入,
此時使用者得手動去選取執行確認過且客製化好的"企鵝"+"硬碟"圖示,
再來會進入openSUSE的GRUB選單,使用者自行選取項目載入,或者數秒後系統依預設值載入,
再來進入KDM帳號密碼登入畫面,填入帳號密碼後才會真正開始載入KDE桌面環境,
進入桌面。從電源開機,到真正進入桌面,步驟是有些冗長。
這裡提供幾個EFInd縮短秒數的設定項目與技巧。timeout參數為秒數,若設定為"零",
則會變成等待使用者操作才有反應的狀態。default_selection參數則可填入1~9之間的數值,
當讀者rEFInd設置底定,短時間不會再有變更的話,可以先注意平常會選用的那個"企鵝"+"硬碟"
開機項目圖示是左邊數來的第幾個項目(要在九個以內),例如擺在第七個,那麼就設定成
default_selection 7,這樣重開機後,rEFInd的預設選擇就是就是左邊數來第七個"企鵝"+"硬碟"
項目圖示。
筆者有試過用SUSE Studio Imagewriter這個套件,
把openSUSE-13.1-DVD-i586.iso"轉換"到USB隨身碟裡頭去,
MacBook Pro 2006 32bit CPU + rEFInd的環境可以偵測開機
("四個菱形"+"USB外接儲存裝置"的圖示),
進入系統安裝程式,然而在系統分割階段,若本機硬碟原先"沒有""/",就會無法建立"/",
因為USB隨身碟已經先有"/"了,
開機選單的"F4來源"預設是“硬碟”即使改選了"CD-ROM"也一樣(其他選項都是網路相關),
所以只好改回實體光碟的模式來安裝。
但若第二次重灌安裝時,若系統安裝程式有優先偵測到本機硬碟內"先有"了"/",
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重新建立"/"。
若讀者有需要在桌面環境中把rEFInd所在的隱藏分割區掛載起來,請參考以下操作。
YaST控制中心\磁碟分割程式,選擇"sda1"這個子項目(預設通常會是"sda1"),
點選"編輯","裝載"點填入"/run/media/efi"這個路徑,再確認執行即可。
然後於檔案管理員軟體內,就可以在/run/media/efi路徑下,
讀取到原本隱藏的rEFInd所在分割區的內容了。
MacBook Pro 2009 CPU: 64-bit
Memory: 8 GB
Graphics Card: NVIDIA GeForce 9400M
Video RAM: 256 MB
以上這個硬體搭配openSUSE-13.1-DVD-x86_64.iso來測試
以下提供筆者所測試成功的系統安裝流程。
筆者為了圖個系統安裝過程的安靜與快速,再已經裝好的openSUSE+KDE環境,
使用SUSE Studio Imagewriter這個套件,
把openSUSE-13.1-DVD-x86_64.iso"轉換"到USB隨身碟裡頭去,
選擇由USB隨身碟插上主機來開機安裝,而未採用光碟片的形式。
MacBook Pro 2009電源開機時立刻持續的按住option鍵,
可以偵測到來自這顆裝有openSUSE-13.1-DVD-x86_64開機系統的USB隨身碟,
openSUSE-13.1-DVD-x86_64.iso預設有支援可選擇EFI架構的開機載入器,
所以可以進入EFI架構的開機選單,相關選項和傳統BIOS選單不一樣。
若用實體光碟開機,電源一開按下option鍵,有 windows、EFI-boot選項,
選windows,視訊模式選 NO KMS ,不然會畫面會雪花。
進入openSUSE的EFI開機選單後,在EFI-boot install選單按鍵盤按鍵"e",
尋找其中一行 linuxefi ***,行尾填入 nomodeset 字串,儲存離開繼續安裝。
若是安裝在實體的傳統PC BIOS韌體環境桌上型主機,
讀者的需求情境是需要透過USB介面外接儲存裝置來開機(系統灌在USB介面外接儲存裝置內),
且該主機也有支援由USB介面外接儲存裝置來開機的話,這裡要注意系統安裝流程中的幾個選項。
在"開機載入器設定"裡,"取消勾選"從主開機記錄開機,"勾選"從Root分割區開機,
在"開機載入器選項"裡,要勾選"在分割區表中設定啓用旗標以做為開機分割區"和"將一般開機碼寫入MBR",
在"開機載入器安裝詳細資訊\磁碟順序"清單中,將掛有"/"的分割區移到第一個。
接下來開始進入系統安裝畫面了。
參考來源網頁
SDB:Installation on a Mac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Installation_on_a_MacCategory:SDB:Installation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SDB:Installationhttps://en.opensuse.org/Portal:Installation虛擬記憶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虛擬記憶體
完全看懂:灌 Linux 前該怎麼分配硬碟? | T 客邦 - 我只推薦好東西:
http://www.techbang.com/posts/6153-fully-understand-linux- distribution-before-irrigation-how-to-drive
TinkerTool Version Overview
http://www.bresink.com/osx/TinkerToolOverview.htmlTitanium's Software Index page
http://www.titanium.free.fr/downloadonyx.phpMounting the EFI Boot Partition on Mac OS X | The Mac Admin
http://themacadmin.com/?p=603The rEFInd Boot Manager: Getting rEFInd
http://www.rodsbooks.com/refind/getting.htmlThe rEFInd Boot Manager: Installing rEFInd
http://www.rodsbooks.com/refind/installing.htmlThe rEFInd Boot Manager: Configuring the Boot Manager
http://www.rodsbooks.com/refind/configfile.htmlSDB:Live USB stick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Live_USB_stickInstalling openSUSE 13.1 onto an External Hard Drive. - Blogs - openSUSE Forums:
https://forums.opensuse.org/entry.php/150-Installing-openSUSE-13-1-onto-an-External-Hard-DriveSDB:Installation on external hard drive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SDB:Installation_on_external_hard_drive06.開機畫面:GRUB 或 EFI 開機載入器 (未完成)
根據讀者的硬體環境,一開始會進入由GRUB或GRUB-EFI這套開機載入器軟體所呈現的文字選單畫面,
有點像是PC BIOS選單呈現的樣貌。如圖文所示,不同的選項底下,
就會有預先設定好的一連串不同的參數值,針對用來開機的系統核心,做出不同的設定,
以呈現不同的開機後的環境和搭配不同的硬體。
參考來源網頁
GNU GRUB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GNU_GRUBGNU GRUB - GNU Project -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
http://www.gnu.org/software/grub/Category:Booting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BootingGRUB 2 中文指南 - Ubuntu 正體中文 Wiki:
http://wiki.ubuntu-tw.org/index.php?title=GRUB_2_中文指南
Unix實用程序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Unix 實用程序列表
Kernel Command Line Parameters (aka Boot Options)
http://distro.ibiblio.org/fatdog/web/faqs/boot-options.htmlGRUB2 (正體中文) - ArchWiki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GRUB2_(正體中文)
E.2.2. 基於 UEFI 的 x86 系統的 GRUB 與開機程序
https://access.redhat.com/site/documentation/zh-TW/Red_Hat_Enterprise_Linux/6/html/Installation_Guide/s2-grub-whatis-booting-uefi.html統一可延伸韌體介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統一可延伸韌體介面
UEFIBooting - Community Ubuntu Documentation
https://help.ubuntu.com/community/UEFIBooting07.登入畫面:KDE顯示管理器(KDM, KDE Display Manager)(未完成)
接下來進入KDE桌面環境的全圖形介面登入畫面"KDE顯示管理器(KDM, KDE Display Manager)",
畫面下方的手工具圖示,可以選擇系統預設裝好的桌面環境,
預設當然就去選"KDE Plasma 工作空間",輸入完帳號密碼後按下Enter(PC)/Return(MAC)鍵。
若選擇"安全模式"登入,則預設會在螢幕左上角出現終端機小視窗,只能以純文字指令模式操作,
登出的動作得下指令。
參考來源網頁
KDM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DMThe kdm Handbook
http://docs.kde.org/stable/en/kde-workspace/kdm/index.htmlIceWM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IceWM08.openSUSE 13.1 + KDE 4.11 整體桌面環境概述
KDE桌面環境本身的視窗圖形介面,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風格樣式、
滑鼠和鍵盤與視窗圖形搭配的操作邏輯,是採用一套叫做Qt的函示庫軟體,
來作為開發工具所建構出來的。
採用Qt所建構出來的圖形介面軟體,原則上都會有Qt自成一格的一套風格特色。
在本書中,筆者所選用安裝的除了系統工具之外的所有第三方應用軟體,
原則上都以採用Qt為其"預設"圖形風格樣式呈現的軟體為主,
以維持整個KDE桌面環境,所有圖形介面軟體的風格樣式,都呈現一致性。
除了Qt和KDE之外,當然還有其它組合搭配,例如GTK+函示庫和GNOME桌面環境的組合,
但是GTK+和GNOME的組合原則上將不會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多提。
有一點非常要注意,通常使用者操作視窗的偏好設定對話框,
視窗的右下角通常會有"確定"、"取消"的按鈕。在Linux 環境,不同的應用軟體,
有的會把"確定"擺在"左側"、"取消"擺在"右側",有的則會把"確定"擺在"右側"、
"取消"擺在"左側","完全沒有一定",當讀者已經被其中一種擺法給制約的時後,
這時就要小心了,有的時候,制約的習慣動作就導致不小心按錯了按鈕。
除了系統預設就安裝好的軟體套件之外,筆者選用的其它軟體套件時,
盡量以正體中文化有高百分比的為優先選用依據。除非遇到特例狀況,
例如其介面風格跟KDE桌面環境不一致,或者筆者認為在操作邏輯思維上很複雜難用,
又或者實在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之時。
進入了 openSUSE 13.1 + KDE 4.11.X 的圖形桌面環境,這裡先注意,在"佈景主題"的部分,
openSUSE已經額外客製化了滿多的視窗元素區塊,而且預設的安裝環境不一定會包含KDE 4.11
全部視窗元素的佈景主題預設值,所以讀者若想要體驗KDE 4.11原汁原味的"預設"佈景主題,
可能得自行去KDE官網尋找看看有沒有跟KDE 4.X有關的各種佈景主題項目文件
(包含有KDE系統設定"工作空間外觀與行為"分類下的"視窗裝飾"、"啓動畫面"、"桌面主題"、"游標主題",
"通用外觀與行為\應用程式外觀"分類下的"風格"、"顏色"、"圖示"、"GTK,
系統管理\登入畫面\主題,YaST控制中心\開機載入器\GRUB2\開機載入器選項\主控台主題,
預設桌面設定\檢視\桌布,應用程式啟動器選單設定\選項\圖示。)
的"預設值"的"名稱"的關鍵字資料,筆者嘗試搜尋了好久都找不齊,只好放棄。
也因此本書在"佈景主題"這部分將沒有多少描述。
若讀者想要體驗多個現成既有的佈景主題套件(包含一部份的KDE 4.11佈景主題預設值),
來回切換比較,可以額外尋找勾選安裝以下套件。
YaST控制中心\軟體管理\RPM群組\System\GUI\KDE\
kdeartwork4-全系列檔案、
kdebase4-artwork、
kdebase4-wallpaper-default、
kdebase4-wallpapers、
oxygen-icon-theme-全系列檔案、
plasma-theme-oxygen、
plasma-theme-androbit。
還有就是要注意到"系統整體偏好設定"這個類型的項目,openSUSE 13.1 + KDE 4.11.X
環境預設會有"兩個"。
第一個是"YaST控制中心",這是openSUSE開發團隊設計來給整個"openSUSE桌面"環節的,
因為讀者預設安裝openSUSE系統,不一定會選預設的KDE桌面,還可能會選用GNOME桌面、Xfce桌面、
LXDE桌面等等,在預設的前提下,選擇安裝不同的桌面,也會把基本的YaST控制中心給連帶安裝進去,
YaST控制中心有提供許多,原本KDE或者其他桌面環境所沒有的、具有openSUSE特色的、
系統參數調教項目的圖形操作前端,用來彌補各款桌面環境預設圖形前端系統控制項目的不足。
第二個是KDE本身的"系統設定",裡頭有一拖拉庫的可設定項目,包含佈景主題、字型管理、
系統偏好設定、部分的硬體管理等等一大堆,之後的章節會在詳細圖文介紹。
在本書的範例截圖中,看到的幾乎都是筆者已經再客制化環境之後的畫面,
而不一定會是系統剛裝好之時的預設值(預設的系統整體字級太小,截圖會看不清楚)。
接下來從畫面最下方整條預設的"面板"來開始探索,最左邊算起,預設依序會有,
應用程式啟動器、活動、虛擬桌面管理器、啟動器、工作管理員、系統匣、數位時鐘、面板工具盒,
這些項目元件。
KDE4預設的"應用程式啟動器"是"Kickoff程式啟動器",
也可以"切換到傳統選單樣式"(類似MsWindows2000的"開始功能表"),
或者選擇安裝其它額外的應用程式啟動器。
在應用程式\系統\求助,可以查閱到整合過的"KDE輔助中心",裡頭有一堆圖文文件可以參考。
也可以將應用程式項目拖拉"複製"到"Desktop"活動預設的資料夾框裡頭去。
再來於左下角應用程式啟動器圖示點選右鍵彈出式選單,執行"編輯應用程式",進入"KDE選單編輯器",
讀者可以自訂KDE選單編輯器,例如勾選"顯示隱藏的項目"。
接下來是"三個圓點"圖示,其功能叫做"活動"。滑鼠左鍵點選執行後,
面板上方會出現由openSUSE 13.1 + KDE 4.11預設先做好三個"活動"項目,
Desktop:這是桌面環境預設已經在"前景"啓用中的"活動",桌面上會有一個框框,
裡頭擺放著數個預設好的捷徑圖示。
Desktop Icons:這是桌面陳列類似於MsWindows2000的捷徑圖示擺設方式的"活動"。
新活動:這是桌面預設"沒有"擺設任何捷徑圖示的"活動"。
(另外筆者發現,在系統套件更新後,"新活動"這個項目可能會被改成"預設停用"。)
可以藉由點選執行項目框內的大圓圖示,來選擇切換不同的"活動"到前景。
"沒有"在"前景"執行中的"活動",可以按下"停止"按鍵圖示,再按下"刪除/移除"按鈕,
來刪除/移除該"活動"項目。在刪除/移除之前可以再按"播放"按鍵圖示回復可選用的狀態。
手工具圖示則可以用來對該"活動"項目重新命名。
"活動"的操作流程和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例如在"Desktop Icons"這個預設的"活動"項目中,
執行某款跟KDE桌面環境有"高度整合"的圖形介面應用程式,使用到一半,
在有存檔但是還沒有"關閉"程式的前提下,因故要離開改用"Desktop"這個預設的"活動"項目,
可以在切換之後把"Desktop Icons"點選停止,然後在"Desktop"操作完一的段落要再回到"Desktop Icons",
去點選"播放",若之前有執行好幾個跟KDE桌面環境有"高度整合"的圖形應用程式,
那些應用程式還會再還原可以繼續編輯的狀態,這樣使用者就不用之前一個一個去關閉程式,然後又一個ㄧ個的開回來。
操作概念上有點像是讓使用者來"分類"作業的情境,例如第一個"活動"可以都集中開啓文書編輯作業類的應用程式,
第二個"活動"可以都集中開啓網路瀏覽和多媒體播放類的應用程式。若需要更詳盡的說明,
請參考來源網頁。
有一個狀況會是,當讀者嘗試體驗KDE Plasma(工作空間)的各種設定選項時,
可能會不小心改掉預設值又有儲存,然後卻不知道該如何回復系統預設值原狀,
此時可以先注意幾個元件設定項目,要注意Desktop、Desktop Icons、新活動,都有些差異。
不同的"活動"在桌面空間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可以注意到彈出式下拉選單內的設定選項差異。
"Desktop"的"預設桌面 設定"\桌面設定-Plasma桌面shell\檢視\佈局\預設的就是"預設桌面"。
另外,在新增元件的可選項目中,可以找到"資料夾"元件,可以把它點選拖拉到桌面上,
然後再點選側邊把柄上的手工具圖示,在資料夾 設定\"位置"這個項目中,選擇"顯示桌面資料夾"。
"Desktop Icons"的"資料夾 設定"\桌面設定-Plasma桌面shell\檢視\佈局\預設的就是"資料夾"。
同樣的在資料夾 設定\"位置"這個項目中,選擇"顯示桌面資料夾"。
"新活動"的桌面就是"預設桌面",但是桌面上"不包含"資料夾。
桌面設定-Plasma桌面shell\檢視\"佈局"這個項目有多個選項讓讀者來探索。
虛擬桌面管理器。請參考"虛擬桌面管理器 設定"項目,來增減桌面個數。
除非在公眾展示環境,不然筆者私人作業是沒有切換桌面的習慣,只會設定成一個桌面。
這裡要注意,若需要只剩一個桌面,最簡單的做法是移除"虛擬桌面管理器"元件。
佈局的桌面數量/列數若都設定為1的話,可能在面板上的虛擬桌面管理器圖示會跳掉消失,
但是功能還在,要再把它顯示回來會很麻煩,需要在"新增元件"清單中找出"虛擬桌面管理器",
點選拖拉回原來的位置擺放,然後就會出現"兩個"虛擬桌面管理器圖示,再刪掉其中一個。
這或許是也或許不是一個BUG。
啟動器。功能就相當於MsWindows"快速啟動工具列"欄位上的捷徑圖示。
當執行ㄧ個原本就有在"應用程式啟動器"設有捷徑的圖形桌面軟體時,
在其面板上的"工作管理員"欄上點選右鍵彈出選單,會有一個"未執行時顯示啟動器"可選項目,
勾選該項目,那麼該應用程式結束關閉後,其"啟動器"(捷徑圖示)就會出現在面板上,
而執行該應用程式後該"啟動器"會暫時消失。
另外,也可以把"應用程式啟動器"裡頭代表該應用程式的"捷徑圖示",
直接點選拖拉"插入"面板上預設的啟動器兩側。這裡要注意的是,
插入之後其實是純捷徑圖示的模式,而非"啟動器"那種會在執行時暫時消失的功能模式。
實際操作時,"啟動器"被包含在"工作管理員"的欄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