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管理員。請參考"工作管理員 設定"項目,裡頭的選項將影響使用者的圖形介面人機操作習慣,
建議讀者將選項客製化成讀者過往的操作習慣。
系統匣。功能就相當於MsWindows"通知區域"的概念,
擺放許多有快速輔助圖形介面設定的常駐應用程式,像是系統更新的提醒
、網路功能的啓用/停用/狀態,等等諸如此類,筆者個個人習慣會是,
在"系統匣 設定"項目\可見度,將所有列出的程式清單,全都改成"永遠可見"。
數位時鐘。在"數位時鐘 設定"\外觀\日期格式\預設為"沒有日期",可改為其它選項,
"面板"就會出現"日期"欄位。日曆\曆法系統,會有"民國紀年(臺灣)"可以選,
筆者衷心希望"民國紀年(臺灣)"這個選項能夠持續存在下去。
時區,在臺灣的話,可勾選"台灣(Taipei)",然後取消勾選"UTC"。
面板工具盒。這是非常重要的設定項目元件,滑鼠左鍵點選執行後,
面板會增高並出現多種設定功能,當滑鼠在面板最下方的不同項目元件上移動的時後,
會出現該項目元件的名稱和設定選項,使用者可以移除或點選手工具圖示細部設定該元件。
點選面板工具盒\新增元件,會有許多現成的項目元件可以選用,例如可以拖拉下方捲軸,
尋找"顯示桌面"這個元件,將元件點選拖拉到"虛擬桌面管理器"和"啟動器"之間插入擺放進去。
其他部分讀者可再自行探索。
以上的設定項目元件,滑鼠左鍵點選執行其功能。滑鼠右鍵則呼叫彈出式選單,
包含有新增/移除元件、該元件的細部設定項目等功能選項。
畫面右上角預設會擺放一個"工具盒",點選後裡頭的下拉清單擺放了系統預設的一些功能元件。
參考來源網頁
KDE程序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DE程序列表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KDE_applicationsKDE - The KDE applications: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KDE Software Compilation 4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DE_Software_Compilation_4KDE - KDE Software Compilation 4.11
http://www.kde.org/announcements/4.11/Oxygen Projec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Oxygen_Project路人乙,歡迎你!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Welcome_to_KDE_UserBase/zh-twPlasma(工作空間)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Plasma/zh-twKDE Documentation
http://docs.kde.org/Plasma 4.5 動畫教學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Plasma/HowTo/4.5/zh-twQt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QtPlasma/Kickoff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Plasma/Kickoff/zh-twPlasma 程式啟動器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Plasma_application_launchers/zh-twStart menu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rt_menuChakra@中文: 使用 KDE 活動(Activity)提昇工作效率
http://chakra-zh.blogspot.tw/2012/06/kde-activity.htmlMax的宅空間: 如何應用KDE中的活動(activity)
http://max-linux-space.blogspot.tw/2013/01/kdeactivity.html09.YaST控制中心 (未完成)
YaST控制中心提供了很多原本KDE通用的桌面環境所沒有的、
openSUSE發行版特色的,各種圖形介面系統功能設定項目,因為子項目太多了,
所以筆者主要還是"挑選"家庭、個人、小型區域網路環境比較常碰到的設定項目來介紹。
中、大行網路和伺服器管理功能相關的設定項目在本書中就略過了。
另外筆者發現,若以root帳號登入KDE桌面環境,
然後進入YaST控制中心的子項目做相關設定,
原本就有且也會呈現正體中文的操作訊息,居然都會變成英文,
希望openSUSE下一次的發行版能夠修正這個BUG。
若讀者想要先行快速瀏覽目前openSUSE到底有提供哪些YaST設定項目的套件,
可以先行查閱"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RPM群組\System\YaST,
和"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模式\"YaST系統管理"、"YaST安裝套件"。
為了要讓一張畫面同時包含當下所有已經安裝的YaST設定項目簡述字句,
所以這張截圖畫面是筆者剪接接圖過的,在此筆者只會挑適用於家庭、個人、
小型區域網路相關的YaST設定項目做重點介紹,
截圖畫面中的項目也"不會"是YaST既有設定項目的全部。
截圖:YaST控制中心
接下來看看YaST控制中心有提供哪些設定項目和分類群組。
*軟體
**軟體套件庫
整理和控管用來堆疊出整個系統環境的"軟體包"的"來源位址"。
如圖所示,來源位址的格式有多種,像是本機硬碟分割區路徑、
光碟機、外接儲存裝置、區域網路、多種網路通訊協定網址等等。
系統預設至少有四個官方套件庫的網址(不含source code、debug),
筆者建議都要啓用。
新增套件\本機目錄,這裡以下載的
Apache_OpenOffice_4.0.1_Linux_x86_install-rpm_zh-TW.tar.gz
為範例(在openSUSE i586架構環境),將這個檔案解壓縮,會取得一個zh-TW資料夾,
"套件庫名稱"請自行命名,這裡筆者取名"Apache OpenOffice 4.0.1",
然後要匯入的路徑就選擇zh-TW資料夾。
YaST套件管理員\套件庫\Apache OpenOffice 4.0.1,
依序勾選的套件有:
openoffice
openoffice-brand-*(所有的)
openoffice4.0-suse-menus
openoffice-*(所有的)filter
openoffice-ogltrans
openoffice-ooofonts
openoffice-ooolinguistic
openoffice-pyuno
剩下未勾選的套件項目,由讀者自行決定是否選用。
再來或許可能因為Apache_OpenOffice_4.0.1_Linux_x86_install-rpm_zh-TW.tar.gz
的發行時間較早於openSUSE 13.1的關係,所以在應用程式啟動器的圖示聯結,相容性並不完全,
然而筆者發現可以把原本勾選的openoffice4.0-suse-menus替換成openoffice4.0-freedesktop-menus套件,
這樣在應用程式啟動器就能正常顯示Apache OpenOffice的圖示聯結了。
且因為對openSUSE 13.1來說Apache_OpenOffice_4.0.1_Linux_x86_install-rpm_zh-TW.tar.gz
算是完全的第三方獨立安裝套件,所以實際上的軟體安裝路徑是在額外的/opt之下。
套件安裝完畢後,若應用程式啟動器的圖示聯結的問題一時之間還沒搞定,
讀者可以先去手動點選執行"/opt/openoffice4/program/soffice"這個shell指令稿檔案,
來完成初始設定。
**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
整理和控管整個系統"RPM"格式的"軟體包",
當讀者對於openSUSE的軟體包堆疊機制"沒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前,
請使用系統的"預設值"來自動計算軟體套件彼此之間的"相依性"。
透過YaST套件管理員提供的介面,來尋找、挑選、查閱、安裝、升級、移除
來自各個來源位址的軟體套件和其套件資訊。
系統
硬體
網路裝置
網路服務
保全性與使用者
支援
其他
參考來源網頁
軟體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軟體包
RPM套件管理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RPM套件管理員
YaST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YaSTCategory:SDB:YaST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Category:SDB:YaSTDocumentation | SUSE:
https://www.suse.com/zh-tw/documentation/Package management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Package_managementAdditional package repositories - openSUSE:
http://en.opensuse.org/Additional_package_repositories10.KDE系統設定 (未完成)
這裡當然就是針對KDE桌面環境本身的系統設定項目,也就是說,屬於openSUSE本身的特色的部分
,例如YaST控制中心的"內容",KDE系統設定就無法控管到那兒了。所以會產生一種狀況,
就是當使用者嘗試變更KDE整體的佈景主題,並且更換字形和字級,與系統預設值有明顯得差異的時後,
會發現YaST控制中心的內容都"不會"跟著改變,
然後在視覺效果上YaST控制中心和KDE整體桌面環境就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希望openSUSE下一次的發行版能夠修正這個BUG。
若讀者想要先行快速瀏覽目前openSUSE到底有提供哪些KDE桌面環境的套件,
可以先行查閱"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RPM群組\System\GUI\KDE,
和"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模式\"KDE桌面環境"、"KDE基礎系統",
和"軟體管理(YaST套件管理員)"套件群組\KDE桌面。
接下來看看KDE系統設定有提供哪些設定項目和分類。
字形安裝的部分,
筆者建議優先選擇openSUSE官方或和openSUSE版號相容的第三方套件庫提供的字形套件,
除非套件庫所提供的字形檔案不敷讀者使用,且也沒有最新版本可以選用升級,
再去下載零散的字形檔案,單獨安裝於KDE系統設定"字型管理"介面。
然後當讀者因故需要移除字形檔案的話,若該字形檔案屬於從套件庫安裝進來的,
請由"YaST套件管理員"介面來移除該字形套件。零散安裝的字形檔案,
再由KDE系統設定"字型管理"介面來移除。
YaST套件管理員\RPM群組\System\X11\Fonts這個分類下可以挑選許多的字形套件,
若有再匯入第三方套件庫的話,請再用搜尋功能找套件。
若讀者覺得KDE系統設定"字型管理"功能不敷使用,還可以選用Fontmatrix這款字形管理軟體。
筆者也建議挑選一套"符合"中華民國教育部對現代正體中文漢字的規範的字形檔案,
來當成整個桌面環境和應用軟體編輯區內"預設"的中文字形檔。
因為openSUS 13.1"預設"呈現的中文字形檔案,其包含的所有的漢字向量圖的筆畫筆順,
嚴格來說"並沒有"全都符合中華民國教育部對現代正體中文漢字的規範(反而是偏向中國大陸的漢字規範)。
若讀者有需要整理出當下"全世界"所有已經被電腦化/Unicode規範化的文字系統的電腦字形,
可以參考Unicode規範字元的大列表文件中的字形欄位。
讀者可以參考選用的中文漢字字形檔大致整理如下:
教育部 終身教育司
首頁 > 教育部語文成果 > 依語言別 > 國語 > 國字標準字體及字表
教育部標準楷書字形檔
教育部標準宋體字形檔
CNS11643 中文全字庫
首頁 › 應用工具與下載 › 字型下載
全字庫正宋體
全字庫正楷體
cwtex-q-fonts
修正後的 cwTeX TTF 字型
cwTeXQFangsong-Medium.ttf
cwTeXQHei-Bold.ttf
cwTeXQKai-Medium.ttf
cwTeXQMing-Medium.ttf
cwTeXQYuan-Medium.ttf
opendesktop fonts
odosung.ttc
odokai.ttf
odohei.ttf
文鼎PL明體U20-L
arplmingu20lt.rar
參考來源網頁
Fontmatri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ntmatrix教育部 終身教育司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3691&Index=0&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CNS11643 中文全字庫
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http://www.cns11643.gov.tw/AIDB/download.do?name=字型下載
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簡稱全字庫)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http://data.gov.tw/node/5961cwtex-q-fonts
http://code.google.com/p/cwtex-q-fonts/opendesktop-fonts-1.6.100
很難找。
文鼎科技發佈新的公眾授權字型
http://www.arphic.com/tw/news/2010/20100420.htmlUnicode規範字元的大列表(超級陽春版的"字元對應表"或"字元檢視器") for OpenOffice.org
http://www.openfoundry.org/of/projects/226711.檔案管理員軟體 (未完成)
Dolphin是KDE 4.11預設的檔案管理程式。建議讀者操作Dolphin的第一步,
就是調整Dolphin設定,加以客製化成讀者個人的檔案瀏覽習慣。
Konqueror是KDE 4.11第二個檔案管理兼網頁瀏覽程式。就類似像微軟早期的Internet Explorer,
可以在網址列輸入完整本機路徑或網頁網址,來切換本機檔案管理或網路網頁瀏覽模式。
Krusader這是一款早年的兩欄式風格的檔案管理軟體,適合單純的檔名比對與瀏覽。
一般的家用桌上型電腦環境若安裝MsWindows系統,一般普遍而言,
在對主機內建的第一顆實體硬碟做初始磁碟區分割的時後,
預設通常就會是"C:\和D:\"這樣的簡單規劃,第一個"C:\"當然就是預設安裝MsWindows系統,
第二個"D:\"通常就是擺放使用者的個人備份資料,
然後兩個分割區預設都分割成NTFS檔案系統格式。
一般的家用桌上型電腦環境若安裝MacOSX系統,一般普遍而言,
在對主機內建的第一顆實體硬碟做初始磁碟區分割的時後,
預設通常就會是使用"磁碟工具程式"分割成兩個分割區,
然後使用者對兩個分割區依序填入不同的卷宗名稱,第一個分割區當然就是預設安裝MacOSX系統,
第二個分割區通常就是擺放使用者的個人備份資料,
然後兩個分割區預設都分割成Mac OS 擴充格式(日誌式)。
接下來筆者就想要嘗試將MsWindows/MacOSX這樣的分割區規劃概念,
重現於openSUSE13.1+KDE4的Linux圖形桌面系統安裝時的主機內,
第一顆實體硬碟的分割區規劃上。
筆者所試出的做法是,在系統安裝的磁碟分割作業階段,
預設的sda這顆硬碟,依序分割成sda1、sda2、sda3三個分割區,
第一個分割區裝載點為"swap",檔案系統為"swap",卷冊標籤筆者自行命名為"SWAP"、
第二個分割區裝載點為"/",檔案系統為"ext4",卷冊標籤筆者自行命名為"PRI"、
第三個分割區裝載點為"/run/media/data",檔案系統為"ext4",卷冊標籤筆者自行命名為"DATA"。
筆者觀察發現在系統預設的前提下,會把系統開機之後才再接上系統的外接儲存裝置,
統一掛載在"/run/media/"這個路徑/子目錄/資料夾下,
然後若該外接儲存裝置有事先被填入卷冊標籤,
卷冊標籤預設會出現在KDE預設檔案管理員軟體Dolphin左側面板的"設備"這個分類下。
在檔案管理員軟體Dolphin內,當系統已經掛載好並點選"DATA"這個設備名稱後,
會自動進入"/run/media/data/"這個這個路徑/子目錄/資料夾下。
裝載點選用全小寫"data"和卷冊標籤選用全大寫"DATA",是因為筆者個人認為這樣方便統一辨識。
以上的流程,檔案管理員軟體Dolphin左側面板的"設備"這個分類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
就非常近似於MacOSX的Finder所列出的不同卷宗,和MsWindows檔案總管所列出的C:\和D:\。
而主機實體硬碟內確實就是存在有"兩個""ext4"檔案系統分割區。
再來要補充的是,有的時候讀者可能會一個不小心,在某些環節填入或選用錯誤字串,
而想要重新設定和改填字串值或更改裝載路徑,進入系統後,此時需注意先要將所有原本裝載於
"/run/media/"之下的設備全都"卸載",然後才再去磁碟分割程式內修改相關設定值。
以上為VirtualBox虛擬機器內,模擬PC BIOS環境所測試出來的結果,
然而筆者在i386架構+EFI韌體的實體MacBookPro主機上測試時,
卻又發現"/"的卷冊標籤,無法被自動掛載於Dolphin左側面板的"設備"分類下,目前尚未找出原因。
再來要注意,第二個"ext4"檔案系統分割區,預設會是root帳號(使用者&群組)存取權限,
若要讓一般使用者帳號當成單純資料碟來存取,就要修改這個分割區的權限,
若以一般使用者帳號登入系統,執行應用程式啟動器\Dolphin檔案總管-超級使用者模式,
例如進入"/run/media/data/"這個路徑下,右鍵彈出式選單\屬性\權限\進階的權限,
選取"擁有群組"這一列,然後r、w、x這三個欄位都要勾選並確定,然後把群組root改為users,
再勾選"套用改變到所有的資料夾和它們的內容",這樣一般使用者帳號就可以把
第二個"ext4"檔案系統分割區當成一般資料存放區了。
參考來源網頁
Dolphin
http://dolphin.kde.org/index.htmlDolphin (KDE軟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Dolphin_(KDE軟體)
Konqueror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onquerorKrusad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KrusaderKrusader - Twin panel file management for your desktop
http://www.krusader.org/mount (Unix)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Mount_(Unix)
12.中文輸入法框架 (未完成)
openSUSE的套件庫包含多種"中文輸入法框架"軟體套件,中文輸入法框架裡頭又會包含多種"輸入法模組",
而openSUSE 13.1 + KDE 4.11桌面環境,目前系統的預設值是gcin這款中文輸入法框架。
讀者可以在YaST套件管理員\RPM群組\System\I18n\Chinese,
挑選安裝符合自身需求的中文輸入法框架和輸入法模組來搭配使用。
若要選用Fcitx,可以依序勾選fcitx、fcitx-chewing、fcitx-config-kde4,
其它相依套件會連帶安裝,讀者再依個人需求挑選安裝Fcitx輸入法模組。
KDE系統設定\通用外觀與行為\地域\輸入法,則是Fcitx的設定面板。
若要選用IBus,可以依序勾選ibus、ibus-chewing,其它相依套件會連帶安裝,
讀者再依個人需求挑選安裝IBus輸入法模組。
若要選用SCIM,可以依序勾選scim、scim-chewing、scim-input-pad、scim-qtimm,
、scim-tables、scim-tables-additional,其它相依套件會連帶安裝,
讀者再依個人需求挑選安裝SCIM輸入法模組。
再來就是遇到要切換中文輸入法框架的問題,
openSUSE 13.1 + KDE 4.11桌面環境目前沒有堪用且即時的圖形介面切換工具,
所以得手動修改參數設定檔來切換,使用"檔案總管-超級使用者模式"進入/etc/X11/xim.d/zh_TW/路徑下,
會看到類似30-gcin、40-ibus這樣的檔名列表,若安裝了多個輸入法框架軟體,
就會看到更多檔案,在檔名前段,數值最小的檔案,就是會被openSUSE 13.1 + KDE 4.11
優先執行的參數設定檔,此時讀者就得手動將需要預設啓用的輸入法框架參數設定檔,
修改成"相對"最小的一組十進位整數數值,然後登出再登入帳號即可。
參考來源網頁
全字庫注音輸入法表格檔2012 (搭配CNS11643中文全字庫規格的Unicode格式傳統注音輸入法對照表)
http://www.openfoundry.org/of/projects/1603黑眼珠2: 輸入法
http://swyear.blogspot.tw/search/label/輸入法
Packaging Input Method Framework and Engines - openSUSE
https://zh.opensuse.org/index.php?title=Packaging_Input_Method_Framework_and_Engines&variant=zh-tw分類:中文輸入法平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Category:中文輸入法平台
13.文書套裝軟體和進階文字編輯器 (未完成)
Calligra Suite算是KDE桌面原生的文書套裝軟體,
所以操作邏輯和圖形介面風格都KDE桌面整合度很高。然而在臺灣,Linux桌面平台這部份,
絕大部份的使用者都比較習慣和MsOffice操作邏輯和圖形介面風格較為近似的LibreOffice或
Apache OpenOffice,後兩套文書套裝軟體套用KDE桌面風格就會有些許的突兀感,
使用者需要花時間去適應。
筆者發現,當要使用2.7.5版的Calligra Sheets\"公式編輯工具"這個功能項目的時候,
只要一點選,Calligra Sheets就會立刻當掉跳離,所以還是只好回頭使用LibreOffice Calc,
希望Calligra Sheets的下一個發行改版能夠修掉這個BUG。
在整個openSUSE+KDE桌面環境是設定成繁體中文介面的前提下,依序勾選安裝以下套件。
calligra
calligra-author
calligra-braindump
calligra-flow
calligra-karbon
calligra-kexi
calligra-kexi-mssql-driver
calligra-kexi-mysql-driver
calligra-kexi-spreadsheet-import
calligra-kexi-sqlite3-driver
calligra-kexi-xbase-driver
calligra-krita
calligra-plan
calligra-stage
calligra-tools
calligra-words
calligra-kde-thumbnailer-msoole
其它Calligra Suite相關檔案原則上會被連帶安裝。
LibreOffice的文書編輯區內,預設呈現的中文字型檔案是"AR PL UMing TW",
筆者建議改設定成符合中華民國教育部規範的標準字形檔案。
另外建議搭配安裝"libreoffice-openclipart"這款軟體套件,
原則上會連帶安裝"openclipart-svg",讀者若有需要可在自行勾選"openclipart-png"這個版本。
這樣在LibreOffice選單列\工具\畫廊,就可以找到一拖拉庫的圖片檔來用。
在正式開始使用LibreOffice之前,筆者也建議先把LibreOffice選單列\工具\選項,
裡頭(包含 Writer、Calc、Impress、Draw、Base 這些項目)所有的設定細項都先看過一輪,
並且客製化成符合讀者個人的需求。
openSUSE 13.1預裝了LibreOffice 4.1.3.2版,筆者發現,
LibreOffice的介面字形跟"YaST控制中心"ㄧ樣,無法被"KDE系統設定"所控管和改變,由此可見,
LibreOffice和KDE的整合成度還是不高。
另外還注意到,在偏好設定選項中,標準字型(西方語言)的預設字級為"12",
標準字型(亞洲語言)的預設字級卻只有"10.5",筆者覺得這個預設值的邏輯怪怪的,
照理說一般而言,亞洲語言例如繁體漢字的單一面積內的總筆畫,
平均而言只會多於西方語言例如英文字母,怎麼卻會發生亞洲語言的字級預設值卻小於西方語言的情境,
應該要亞洲語言的預設字級等於或大於西方語言預設字級才合理,不然為什麼MsOffice的字級預設值多年來就都維持"12"?
預設字級只有"10.5",實在是小的像螞蟻一像,很傷眼力。
筆者這裡推薦幾個可以搭配LibreOffice文書作業的輔助工具,請看參考來源網頁。
Apache OpenOffice就是LibreOffice的源頭,兩個發行版目前的功能差異還不會很大。
讀者可以參考之前段落提到的安裝方式把Apache OpenOffice安裝起來。
系統預設安裝的純文字編輯器是KWrite,若讀者有編輯程式碼的需求,還可以挑選安裝Kate。
終端機模式下的文字編輯器"nano"。如果openSUSE+KDE的繁體中文環境有設定好並啓用,
那麼有nano就會呈現簡易中文操作界面,
筆者發現可以把古早時期PE2的操作感覺和習慣帶入nano的操作情境,所以推薦使用"nano"。
參考來源網頁
Calligra Suite | The integrated work applications suite:
http://www.calligra.org/Calligra Suit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lligra_Suite中華民國台灣正體中文標點符號工具列 for OpenOffice.org 家族
http://www.openfoundry.org/of/projects/2223Unicode規範字元的大列表(超級陽春版的"字元對應表"或"字元檢視器") for OpenOffice.org
http://www.openfoundry.org/of/projects/2267KDE - Kate - Advanced Text Editor: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utilities/kate/Kate | Get an Edge in Editing | The Kate Editor Homepage:
http://kate-editor.org/Kate (text edito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te_%28text_editor%29KDE - KWrite - Text Editor: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utilities/kwrite/KWrit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KWritenano (文字編輯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Nano14.檔案搜尋 (未完成)
KFind 尋找檔案/資料夾,可以用來地毯式的尋找位於本機硬碟內的某個檔案/資料夾。
KFileReplace,具有批次處理檔案搜尋和取代的功能。
參考來源網頁
KDE - KFind - Find Files/Folders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utilities/kfind/KFind/zh-tw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KFind/zh-twKDE - KFileReplace - Search & Replace Tool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utilities/kfilereplace/15.顯示系統硬體資訊 (未完成)
16.遠端桌面 (未完成)
KDE4.11桌面環境提供了系統\遠端存取\"桌面分享"(Krfb)這款VNC Server,
和"遠端桌面客戶端"(KRDC)這款VNC Client,
筆者這裡以小型區域網路環境為範例(同為192.168.1.XXX的網段)。
若要將openSUSE 13.1 + KDE 4.11桌面環境當成VNC Server,
讓另一臺主機能遠端監看甚至操作openSUSE 13.1 + KDE 4.11桌面環境,
除了要啓動並設定好"桌面分享"(Krfb),還要再把YaST控制中心\"遠端管理(VNC)"、
"防火牆"設定好。
首先執行遠端管理(VNC),設定畫面中會有
"遠端管理設定"
允許遠端管理
不允許遠端管理
注意這個區塊的選項,在選取"允許遠端管理"之後,下一步會開始連帶安裝許多VNC相關套件,
但這些套件"並不是"跟KDE桌面本身有直接關係的,而是當使用者因故沒有使用KDE本身的VNC軟體時,
才可能會在去選用那些其它的連帶安裝VNC相關套件。若非必要,可以不動到"遠端管理設定"設定項目。
再來是"防火牆設定"
勾選"在防火牆中開啓埠"。這個選項也要注意,會動到"防火牆"裡頭的設定,
在"防火牆組態:允許的服務","外部區域"分類下會被新增"VNC Server",
但是要注意,這"只是"新增一個服務的"名稱"而已,細部參數"並沒有"設定,
所以使用者還得自行在"進階"內填入埠號,請參考視窗左側的說明文件,筆者參考說明文件後,
於TCP/UDP都分別填入5900,其它留空。儲存設定之後,原則上同網段內其它主機的VNC Client
就可以連線過來了。
再來就是openSUSE 13.1 + KDE 4.11桌面環境使用"遠端桌面客戶端"(KRDC)這款VNC Client,
連線監看甚至操控其它有啓用VNC Server功能的圖形桌面環境。
參考來源網頁
VNC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VNCKrfb/zh-tw - KDE UserBase Wiki:
http://userbase.kde.org/Krfb/zh-twKDE - Krfb - Desktop Sharing: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system/krfb/Kdenetwork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denetworkThe KRDC (KDE Remote Desktop Client) Open Source Project on Ohloh:
http://www.ohloh.net/p/krdc/KRDC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RDC17.各種應用工具 (未完成)
KSnapshot
操作"KSnapshotu影象擷取",要注意一個狀況,就是當
KDE系統設定\工作空間外觀與行為\桌面效果\有勾選"啓動時開啓桌面效果"這個項目的話,
那麼KSnapshot的截圖可能會多包含增加截圖範圍的背景格狀圖層面積。
所以當讀者需要截圖時,建議可以"取消勾選""啓動時開啓桌面效果"這個項目,
省去還要再用修圖軟體把多出來的背景格狀圖層移除掉的麻煩事。
KSnapshot - openSUSE:
https://en.opensuse.org/KSnapshotKDE - KSnapshot - Screen Capture Program:
http://www.kde.org/applications/graphics/ksnapshotKSnapshot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zh-tw/KSnapshotSmb4K
Advanced Network Neighborhood Browser for KDE
KDE的網路上的芳鄰瀏覽器
Smb4K / Home / Home:
http://sourceforge.net/p/smb4k/home/Home/---
我可能要回到MsWindows+MsOffice的懷抱了,臺灣的環境,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過去曾經想要完成的包含大量截圖的文件創作構想。
本文件主標題:以 Windows 思維用 Linux - KDE 桌面篇
本文件副標題:以 openSUSE 13.1 發行版為例
(未完成)
和
書名主標題:以Windows思維用Linux - 蘋果電腦硬體篇(含PowerPC和Intel的CPU)
書名副標題:以多個Linux發行版為例
(未完成)
現在也要停下來了。所以就把部分完成的文字段落全都先貼出來了。
---